中国名菜东坡肉的由来简介(关于东坡肉的历史故事)
东坡肉又名滚肉。因其色泽光良,味汁淳浓,酥而不烂,香糯又不腻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而它的创始人就是今天的故事主人公-苏轼苏东坡。
在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春天,苏轼到徐州任知州。苏轼刚上任不久,黄河在澶州曹村一带决口,数日后洪水围困了徐州,水位高达约三丈有余。
苏轼亲自带人,率领全城军民修建堤坝,奔忙在抗洪一线上。经过两个多月,昼夜不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家园,战败了洪水。
洪水击退,全城百姓一起欢呼,并对这位新来的知州大人也十分认可。大家纷纷杀猪宰羊,带着新鲜的猪肉跟酒去苏轼家感谢他带领大家击退洪水保住了家园。
苏轼见推辞不掉,也就收下了。收下后的猪肉,他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派人回赠给一起抗洪的百姓。百姓吃了之后,觉得肥而不腻、入口软糯酥香,特别的好吃。
于是大家就称把苏轼回赠的肉直接叫做了“回赠肉”。从此后,“回赠肉”就在徐州一带广为流传,并成徐州的传统名菜。
到了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一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职到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在这期间,苏轼曾亲自动手研究,烹饪红烧肉的最佳做法。
并将做法载入《食猪肉诗》中。不过苏轼在徐州及黄州时烹制的美味肉食,只是在当地有影响,当时在整个朝代并没有多大名气。这只是“东坡肉”的前身。
而真正众所周知的,是苏轼第二次在杭州时的“东坡肉”。
宋哲宗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轼回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第二年春末夏初,老天爷是连降大雨,致使太湖泛滥,田地被淹。
由于苏轼了解这里的汛期,所以早早的制定了防范措施,使浙西这一方百姓顺利度过了夏季汛期。
苏轼还带领一帮身强力壮的年轻人疏通河道,筑堤建桥,使西湖焕然一新。为此杭州的老百姓不管老少都十分感激这位父母官。
百姓们听说苏轼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大家就抬猪担酒来拜谢。苏轼收到后,一见这么多的猪肉怎么吃啊?
没办法他只能让府上的大厨把肉切成小块,然后再依据老家炖肘子的配方,加入各种调料慢火细炖,炖熟后找来参与治理西湖的花名册,按人头一人分上几块,就这样把一堆的猪肉全部分了出去
再按治理西湖的百姓名单,每户几块,将肉全部分了出去。品尝到肉的百姓,都称赞肉的味道与众不同。
为了表示对苏轼的感谢,就用他的名字来做这道美味的名称,称其为“东坡肉”。
据说有一家饭馆的掌柜看出了商机,花大价钱请来厨师,按照苏东坡的方法做出了“东坡肉”,并作为招牌菜来推广。从此小店生意日渐红火,吃客不断。
别家的饭店掌柜一见有钱可赚,纷纷效仿,一时间,大大小小饭馆都卖起了“东坡肉”,“东坡肉”也就由此成了名,一直流传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