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文历法是什么意思(我国历法有多少种)
什么是“历法”?它的产生基础有哪些?我国历法有多少种?
新春伊始是正月,又是一个新的年岁,万物复苏,春暖花开。而后四季轮回,春去秋来,日历翻过一页又一页。
寒来暑往,时光从未停止流转;日月穿梭,星辰转换,昼夜交替,人们如何记得得活了多少年岁?
只有那太阳升了又落,落了又升;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鸟儿飞走了又飞回,枝叶黄了又绿。
人类是聪明的,在如此多的物理天文现象中,人们发现了它的规律,并总结了出来,形成了指导人们生产生活的时间点,这就是“历法”。
“历”,是指“经过”;“法”原指“效仿”,后引申为“标准、规律”。因此历法的含义就是“通过天文星相及万物的现象和经过,总结出来的相关规律”。
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这就是说人生存在天地之间,只有依据天时而动,凭借地利而起,才可能使自己的生活与天地万物的存在规律相吻合。天时地利如何对应,这就是我们要说的历法。
古代人们没有文字、数字及明确时间观念的时候,常采用“结绳记事”的方式去记录事件和时间点,而这里所谓的时间点,就是“昼夜变化”。但通过长期的生产生活,从昼夜变化中就发现了“月亮的运行圆缺规律”,这样就是记时方式的升华。
这种以“月亮围绕地球自转一周”为依据,后来就形成了“太阴历”,简称“阴历”。通过这一运转规律记时,就确定了日和月。
另一种历法的计算方式称为“太阳历”,也称“阳历”,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这在历法中称为“一个回归年”;因此定“年”是以此为标准的。既然是以“地球绕太阳自转”为基础,由于太阳在不同角度照射地球的方位不同,那就有了“寒来暑往”,即四季冷暖变化。
古代“天干地支”其实是指太阳和地球的关系,这样就把一个“回归年”分成十二份配以“十二天干”,形成了“干支历”,因此“干支历”是“阳历”。据记载这一历法在商朝就已经使用了,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时期。
以上这些都不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也称“夏历”。据统计,我国的“历法”约有102种。但是无论哪种历法,都是以太阳、月亮、地球三者间的关系为基础的。统计来说,众多的历法都可归于三类,即太阴历、太阳历、阴阳合历。
而农历,其实就是“阴阳合历”,即通过月亮绕地球自转的朔望之期确定“月的长度”,参考“太阳绕地球公转”的“回归年长度”而制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