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个个都是奇葩为什么(为什么明朝皇帝都是奇葩)
导语
明朝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到1644年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共有十六位皇帝,在这十六位皇帝当中,却从明孝宗以后,接连出现了好几位“奇葩”的另类皇帝。
从只要玩乐的正德皇帝、长期不上朝专门炼丹修道的嘉靖皇帝、在位六年恣意声色的隆庆皇帝,还有躲在深宫里二十八年不出来的万历皇帝,更有刚当上皇帝就不上朝,天天在后宫里围着美女寻欢作乐,却最终因为一颗红丸丧命的泰昌皇帝,专门做木匠活儿的天启皇帝。
纵观历史的历史长河里大明朝出现如此多的另类奇葩可谓罕见,而这些“奇葩”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子孙们超高的待遇,造就了缺乏担当,追究纸迷金醉纨绔子弟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在明朝立朝之处,百废待兴的情况下,首先抓的却是怎么给他的子孙谋福利,保证他朱家的天下能长治久安,永远的存在下去。
为此,做了皇帝的朱元璋仍旧像一个兢兢业业的农民一样,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般的固执和坚决。朱元璋对自己的子孙们是慈爱有加,首先把他的孩子们都封了王,而且俸禄不是官员们所能比的,这应该和朱的出身有关,小时候穷怕了,以后决不能让子孙们受穷。
他规定亲王每年有五万石的禄米,亲王是郡王的,每年也有一万石禄米。而那些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们,如魏国公徐达最高禄米才五千石,韩国公李善长才四千石,其余的都在三千石左右。
不仅仅这些,藩王们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大臣们不管多高的位置,也要对亲王行拜礼。朱元璋的帝国设计其实就是围绕着朱家大家庭的资源再分配,农民思维的分家,让这些藩王们从小就获得了锦衣玉食的生活。
而在当时,藩王们生了孩子还会获得一份俸禄,索性这些藩王们就比着多生孩子。于是朱家人口爆炸性增长。到了嘉靖三十二年,皇族的人口增加到了19611人。
到了万历三十二年皇族人口增加到了八万人,到了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孙们更是达到了一百万之多。超高的待遇,让他的子孙们多数成了不学无术、整体素质下滑的纨绔子弟。
在朱元璋看来最宝贵的《皇明祖训》,却禁锢了后代的思想
朱元璋花了整整六年时间,经过七次删改,用比曹雪芹多写半部《红楼梦》的心血,写了一部叫做《皇明祖训》的书,这本书是专门献给他的子孙的。
这书里都写了些什么呢?原来在这本书里,朱元璋详细规定了从皇帝到亲王的行为准则。从“如何行政”“如何执法”的大章大法到“如何安排日常起居”“如何管理后宫”“皇族间如何行礼”等生活细节。规定之详细繁琐,让人难以想象。
治国的大原则我们这里就不说了,从几个小细节,就能看出朱元璋为他的后代们考虑的周密到了什么程度:首先是安全第一,告诉他的子孙们,和亲信的大臣商量机密时,带刀护卫只许离十丈远。每天晚上,都要警省。
没事要常听听城中的动静,也可以到院子里看看天气星象,有没有什么灾难的征兆。如不出,则听听市声是不是有什么异常。
作为仁慈的老祖宗,他为后代操碎了心,连子孙后代如何吃饭,哪顿饭吃多少,都计划的详详细细,规定是这样写的:当了皇帝住在宫里,每天要早起晚睡,酒要少饮,饭要按时吃!午后,不许吃的太饱!如果外出在路上,可以不受限制。
还有很多的注意事项。比如,如果宫里女子生病,只能在白天找大夫,夜晚不管多急,只能挺着。清大夫时候,须要监官、门官、局官各一人,太监三人,老妇二人,配大夫一起进宫。
如果这些人不陪,只叫老妇陪着,则很容易发生危险的事情。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官员们都要斩首,太监和大夫还有老妇要凌迟处死。甚至他还规定了亲王出行时候,要带什么东西,比如:交椅一把,脚踏一个,水罐一个,水盆一个,香炉一个…………等等。
看了这些规定,大家都明白为什么朱元璋想了六年,改了七次。大明王朝基本上是按照太祖朱元璋的政治模式运转,每件事情都有成例,没件事情都有定制,几乎没有给后任的皇帝留下任何权力运用的自由。
对于亲王们,更是强化规定,使明朝中后期的亲王,只许坐着享福,不许从事任何的事业。亲王终生只能生活在王府里面,想出来溜溜还得派人千里迢迢去向皇帝递交申请。
小结
超高的待遇让亲王们习惯了纸迷金醉,皇明祖训规定了皇帝和亲王各自的行为, 让这些人生下来可以不用脑子再去思考。纸迷金醉的生活,让多少人不学无术。
皇明祖训告诫了皇帝和君王该如何做事。朱元璋为子孙后代设计的思想是好的,但是一旦皇位继承人出现偶然性,许多骄奢淫逸的亲王们根本没有做皇帝的准备,而一旦做了皇帝,他们从没有经过系统的政治历练,做了皇帝以后他们缺乏担当,往往是任意而为,而面对文官集团,皇帝缺乏强势的主导,同时又因为各种“祖制”的制约,最后干脆自己玩自己的。
这就最后形成了这些奇葩皇帝市井流氓气息,暴发户式的享乐让明代的皇帝一个不如一个。明朝整体缺乏的就是对帝业的责任心,却更多的注入了一个富家子弟的任性色彩。
朱元璋呕心沥血为后代子孙设计的他认为能让朱家天下延续下去的最好办法却变成了大明帝国下滑的主要动力。即使崇祯皇帝呕心沥血也无济于事,因为中间的这些奇葩皇帝已经把帝国的精力耗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