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夺位后,柴荣的七个儿子什么结局?
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后周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奉后周恭帝柴宗训之命,率军北上,抵御契丹和北汉联军南下。
翌日,正月初二,赵匡胤与弟弟赵光义,亲信赵普,随即“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率大军调转马头,返回后周都城开封汴梁,迫使柴宗训禅位。
至此,后周正式灭亡,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随后10余年间,赵匡胤先攻占荆湖,灭后蜀,平定南汉、江南,巩固了北宋政权。
可赵匡胤自知帝位来得并非名正言顺,他曾留下一条祖训善待柴氏后代:“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自尽。”
宋陆游《避暑漫抄》:宋太祖于建隆三年(962)密镌一碑,立于太庙寝殿之夹室,谓之誓碑……直到靖康之变,金人将祭祀礼器席卷而去,太庙之门洞开,人们方得看到此碑。誓碑高七、八尺,阔四尺余,上刻誓词三行:一为“柴氏(周世宗)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一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那赵匡胤,包括其他宋朝皇帝,是否真的遵循了这条律令,厚待柴氏子孙?
谈及这个话题,先和大家简单介绍下后周政权及后周先后三任皇帝的基本资料。
后周始建于公元951年,开国皇帝是后周太祖郭威。后周统治范围包括今中国河南、山东、山西、河北、陕西、甘肃、湖北、江苏、安徽大片区域。
后周太祖郭威是邢州尧山县(今河北省隆尧县)人,他只当了三年皇帝,于公元954年因病去世。
郭威将帝位传给养子郭荣(本名柴荣),亦是大家熟知的后周世宗(以下称柴荣)。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七月,柴荣因病在开封万岁殿驾崩,享年39岁。
后周政权在郭威和柴荣的治理下,实力得到长足发展。倘若柴荣能多活几年,后周大概率就能灭掉契丹、北汉,真正建立一统政权。
可惜柴荣一死,后周群龙无首。柴荣第四子,年仅8岁的柴宗训由宰相范质等大臣扶持,继立为帝,即为后周恭帝。
到了公元960年,赵匡胤眼看柴宗训尚且年幼,朝堂上尽是一帮文官,他便趁乱黄袍加身,建立北宋政权,取代后周。
据史料记载,郭威生有两个儿子郭侗、郭信,皆被后汉隐帝所杀。不得已,过继内侄柴荣,延续香火。后周世宗柴荣共有七个儿子,前三个儿子皆被后汉隐帝刘承佑所杀,没留下血脉。
赵匡胤篡朝夺位之时,柴荣尚有4个儿子在世。除柴宗训之外,其他三人分别是柴熙让、柴熙谨、柴熙诲。
《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周书)恭帝纪》:“广顺三年,岁在癸丑,八月四日,生于澶州之府第。显德六年六月癸未,制授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食邑三千户,实封五百户。”
先来说说后周恭帝柴宗训结局如何?显德七年,柴宗训被赵匡胤封为郑王,与其母符太后同住于西宫。
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不到10岁的柴宗训被贬至湖北房县。房县位于秦岭与巴山之间,唐中宗李显就曾被武则天贬谪至此地。
开宝六年(公元973年),柴宗训因病去世,享年21岁。赵匡胤闻知,素服发哀,辍朝十日,御赐柴宗训为“恭皇帝”。
《续通鉴长编》:开宝六年三月乙卯,房州上言,周郑王殂,上素服发哀,辍视朝十日。以其年十月,归葬于世宗庆陵之侧。诏有司定谥曰恭皇帝,陵曰顺陵。
《新五代史》曾有记载,柴宗训生有五子,分别是柴永崎、柴永廉、柴永惠、柴永孝、柴永盛。柴宗训去世后,长子柴永崎被赵匡胤封为郑国公。
笔者又查阅多方史书,都没有查到柴宗训其他四个儿子及其后裔的蛛丝马迹。
我们能得出一种结论,除柴永崎之外,柴宗训其他几个儿子,或因为早夭,或因其他变故。说白了,他们可能早早地离开人世,所以史书上才没有留下他们的相关记载。
被封为郑国公的柴永崎,下场也颇为凄惨。郑国公是世袭罔替的爵位,可在赵匡胤之后,有关宋朝的史书里,除柴永崎之外,并没有其他人世袭罔替,继承郑国公爵位。
那只有一个可能,柴永崎没有留下子嗣(或许生的都是闺女),导致郑国公这个爵位被荒废。不可否认的是,自柴宗训去世后,他这一脉基本上算是断了。
回过头再来看看,柴荣其他几个儿子有着怎样的结局?
柴熙让、柴熙诲二人分别被封为曹王、蕲王。北宋文学家王巩在其著作《随手杂录》中记载,柴熙让被赵匡胤过继给潘美,后改名潘惟吉。(也有人说,为了躲避赵匡胤的追杀,改名换姓了)
柴熙诲被赵匡胤过继给越国公卢琰。这二人是否有血脉流传?至今无从知晓。
可柴熙让、柴熙诲已被赵匡胤过继给他人,且改名换姓。即使他们俩真有后代留存,与后周柴家也无任何关系了。
柴荣最后一个儿子柴熙谨,于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因病去世。按照柴熙谨生卒年月计算,他去世时,至多不超过6岁,6岁的孩子也不可能会留存血脉。
因此,自从后周灭亡,后周世宗柴荣这一脉便基本断绝香火。
说来也巧,宋仁宗赵祯是整个两宋有名的贤君,可宋仁宗所生的三个皇子全部夭折。不得已,宋仁宗把亲弟弟,濮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赵宗实,过继为自己的儿子,赵宗实就是后来的宋英宗赵曙。
《宋会要》记载:“今皇嗣未立,臣窃危之。奈何绝人之世、灭人之祀,而妨继嗣之福也。”
由于宋仁宗赵祯的几个儿子接连夭折,他与大臣商议,是不是后周宗庙许久无人祭祀,才导致赵家遭受报应?
古人都很信奉这些迷信学说,为了能顺利生下儿子,宋仁宗于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下诏:“宜令有司取柴氏谱系,于诸房中推最长一人,令岁时亲奉周室祀事”。
可见,当时已年过5旬的宋仁宗,为了能生出个孩子,真是煞费苦心,还把前朝宗室搬了出来,以儆效尤。
总之,从嘉佑五年始,赵家皇帝把年纪最长的柴氏后人柴咏册,封为崇义公,崇义公也是世袭罔替的爵位。有史可考,自柴咏册之后,崇义公一脉贯穿两宋。
南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柴家后人柴安乃最后一任崇义公。
除宋仁宗厚待柴氏后人,宋徽宗,包括宋高宗赵构,都屡次对柴氏后人加封。甚至在宋朝,柴氏后人还有这样的特权:“周世宗后,凡经郊祀,录其子孙一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年柴世宗柴荣的后人,可以得到一个名额,不经过科举入朝当官。
宋徽宗于政和八年(1118年)下诏:“除崇义公依旧外,择柴氏最长见在者以其祖父为周恭帝后,以其孙世世为宣义郎,监周陵庙,与知县请给,以示继绝之仁,为国二恪,永为定制”。
从以上这些历史记载来看,宋朝统治者们的确优待了柴家后人。但话又说回来,赵家皇帝们若是真的优待柴氏后人,那为何赵匡胤把柴宗训贬黜至房县大山里呢?
谁都清楚,柴宗训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大山里与世隔绝,生活条件更不如开封汴梁,赵匡胤此举不还是对柴宗训有所提防吗?
另外,我们是不是有理由相信,无论宋仁宗或宋徽宗,他们之所以会给柴氏后人如此优待,就是因为柴宗训包括他的三个兄弟,也就是柴荣直系血脉全部夭折,没有直系子孙留存于世。
宋仁宗明面上是从柴氏后人当中挑选一位年长者,对其加官进爵。实则,他是想通过这个方法,彰显出皇恩浩荡。也能向天下人证明,赵氏子孙没有违背祖训,这样就不会留下口舌之争,
其实,宋朝的皇帝们还是对柴氏后人有所提防。不然的话,赵匡胤为何会把柴熙让、柴熙诲过继给他人呢?
同学们要清楚,赵匡胤深受后周世宗柴荣的器重,他比谁都清楚柴荣家里的那点事。也就是说,赵匡胤十分了解柴荣子嗣血缘稀薄,他才会把柴熙让、柴熙诲过继给其他大臣。
如若不然,赵家也有许多旁系子孙,为何赵匡胤不把赵家人过继给他人呢?
总的来说,古往今来,凡是那些能叫得上名字的前朝皇室血脉,落得善终的例子并不多。赵匡胤也好,赵祯也罢,即便他们是做做样子,但也给前朝皇室的子孙留有几分薄面,并没有把他们赶尽杀绝。毕竟,柴氏后人确实得到了爵位。
至于若探究后周纯系血脉是否留存于世?
那笔者告诉大家,自郭威驾崩之后,后周就已无根红苗正的子孙留存。因为柴荣是郭威养子,他也算不得真正的“郭家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