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的起义是怎么回事?他带来了哪些影响?
黄巢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一首《不第后赋菊》可谓是家喻户晓,甚至有的小孩子都能说上其中的两句,很多人都对这首豪气冲天的诗篇印象深刻,这首诗出自于一位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而这首诗的意境正好诠释了他的踌躇满志,以及“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狂放。
虽然他所领导的起义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对于历史的发展有着不小的推动作用,成为了加速唐朝灭亡的催化剂,他开天辟地的斗争如同璀璨的流星,在历史的长夜中一闪而过。
其实他是有成功的机会的,但就像他的诗中所展现的那样,他是“冲劲和热情有余,谋略与修养不足”,所以他最终没有把握住机会,成为了别人的他山之石。
乱世出枭雄
唐朝末年,不但统治黑暗而且政治腐败,战火不断,再加上土地兼并严重,但克捐杂税却无比繁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连年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让农民四处逃亡,无家可归,社会更是动荡不安。
在天灾人祸的逼迫下,饥寒交迫的农民纷纷起义,反抗唐王朝的腐朽统治。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就是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
在诸多的文学作品中,黄巢被设立成一个反面人物形象,他制造混乱,喜好杀戮,但真正的历史中,他并非如此残暴,而且深受民众的拥护。
公元875年,王仙芝率众起义,他自带领起义军迅速席卷了整个山东地区,同年,黄巢率众响应王仙芝也举起了义旗,两支起义军很快汇合在了一起。
黄巢家族世代以贩卖私盐为业,家境十分富足,他善于剑术,马术和弓箭,熟通笔墨,从小就才华横溢,黄巢成年后多次应科考试,但全都名落孙山,最后他们会愤恨离开长安时,写下著名的《不第后赋菊》。
王仙芝一样也都是盐商出身,而以贩卖私盐为业的黄巢与王仙芝在武装贩卖私盐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这为他们领导农民起义打下了基础,起义军在王仙芝和黄巢二人的带领下逐渐壮大了起来。
朝廷对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十分恐惧,立即调集大量兵马镇压,在镇压的同时也采取了封官招降的政策,诱惑起义军将领归顺朝廷,面对封官的诱惑,王仙芝有所动摇,但后来他在黄巢严厉的斥责下取消了归顺的举动,不过在起义军内部分歧已产生。
其实黄巢暗地里对于王仙芝的做法是喜闻乐见的,因为这样一来王仙芝的势力大幅度受到缩减,不但将自己突显了出来,而且更是收纳了很多对方的兵力。但黄巢和王仙芝已无法再在一起战斗,于是起义军就此分裂为两派。
其实这各自为战的两派,从最初打着农民翻身的旗号,到为了利益彼此周转,他们早已变质,只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或者大展宏图罢了。
杀入长安称帝
公元八七八年年初,王仙芝因兵败被部下杀害,其余的人马全都被黄巢收纳,公元881年,起义军进入长安,黄巢即位称帝,同时拥有百万大军,他没收了官僚豪绅的土地财物,并把它们分给了百姓。
在黄巢占领长安之后,下令把唐朝三品以上的官员全部杀掉,四品以下的正常任职,有些皇室成员和大官也都被杀。
但他攻占长安之后,没能乘胜追击唐西宗,也没有及时消灭对方的残余势力和反战势力,而且他们的作战方式以流动战为主,所攻下的城池没有设兵把手,让唐军得以喘息并酝酿反击。
公元882年,唐宣宗在李克用的帮助下,号召各地节度使进攻起义军,并围困了长安城。紧要关头黄巢手下大将朱温投敌,黄巢兵败而走,在这期间他只做了四年皇帝。
枭雄末路
公元884年黄巢被困,并受到李存孝的追击,他留下残余部队逃亡,但李存孝在后面穷追不舍,黄巢最后只剩下幸存的侄子和他一起逃向山谷。
眼见后方的追兵如狼似虎,这时黄巢看到面前有一座石碑,上面赫然写有“灭巢山鸦儿谷”几个大字,走投无路的黄巢自知气数已尽,最终拔剑自刎,葬身于山谷之中。一场轰轰烈烈的唐末农民起义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黄巢起义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也是唐朝末年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结果。黄巢起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农民的智慧和优秀品质,但也把其思想上的局限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整个起义的过程中,起义军的声势虽然浩大,涉及到的区域也很广泛,但他们自始至终采用的都是流动作战的方式,没建立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根据地。
即使他们已攻入唐朝的统治中心长安,实际上也只是一个空架子,他们没有在战领地进行经济文化建设,以巩固胜利的成果,过早享受了胜利的喜悦。
小结:
黄巢攻克长安之后不思进取,留恋富贵,没有去彻底消灭敌人,让敌人有了恢复势力的机会,并最终被其打败。
同时,黄巢起义没有制定真正的革命纲领和革命计划,致使起义军的组织性很差,而且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有很大的盲目性。
此外,起义军内部的争斗时常出现的滥杀无辜,都是其狭隘思想局限性的表现。
但作为我国历史上一场具有代表性的起义,即使有很多的错误与失误,但都应结合历史意义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黄巢起义不仅是一场广大农民对腐朽官僚汹涌浩瀚的反击战,也是对历史影响深远的起义运动。直接打击了唐朝末年的腐朽统治,冲击了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阶级,加速了唐朝的灭亡,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