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川军有多悲壮? 三百万人出征死了六十万!
说到抗日战争,就不能不提到川军。整个抗战期间,四川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均居全国之首。四川三百五十多万军人出川抗战,每五六个士兵当中就有一个是四川人。为此,在抗战中有“无川不成军”的美名。
川军,是对民国时期四川地方军队的称谓。与其它的地方派系不同的是,川军内部的派系繁杂,防区制盛行,内战之烈闻名全国。在抗日战争中四川承担了全国30%的财政税收和40%的抗战兵力,重庆抗日胜利纪功碑书写着川军这一华彩乐章,李宗仁将军曾评价道:“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
自辛亥革命以来,四川就一直处于军阀割据和派系互斗中,天府之国独特的地理气候,也让外界对川人有点偏安一隅、好逸恶劳的印象。当时的川军,军纪涣散、装备拙劣,被认为是中国“最糟糕的军队”。然而这支处处被人嫌弃的部队,却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开始,几乎无役不从,足迹遍布主要抗日战场。从“最糟糕的军队”到抗战后期赢得“无川不成军”的赞誉,四川人民和川军将士用血肉之躯重塑民族精神,捍卫祖国大好河山。
川军的足迹遍布全国各正面战场,参加过几乎所有的大型会战,六十四万四川男儿把尸骨留在了异乡。川军离开家乡奔赴抗日前线,出川队伍中打出了一面“死”字旗,很多老百姓看了都热泪盈眶。原来这是四川安县农民王者成赠给出川抗战的儿子的一面“死”字旗,上书“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赠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
四川兵在各战场都很受欢迎,他们吃苦耐劳,英勇善战,往往还没等到分配,就被各部队闻讯抢走。1944年,为解兵源短缺之急,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上,以“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为号召,动员青年从军。这一年,四川多所大学校园内,宣传从军的标语随处可见,巡回演讲往来不断,操场上的“从军报名处”人头攒动,激昂的歌曲一刻不停,似乎没有一个人能安稳地坐下来去读“圣贤书”。学生纷纷报名,已订婚的推迟了婚期,免服兵役的独子坚决从军……就连一些高官子弟也踊跃报名,其中有时任四川省政府主席的张群的公子张继正等。
台儿庄战役中,122师师长王铭章奉命苦守滕县。日军主力矶谷师团以重炮飞机猛攻。弹尽粮绝,王铭章在县城中心指挥残部顽强抵抗,腹部中弹踉跄倒地。部下扶他,王铭章叫道:“不要管我,老子死在这里痛快!”日军怪叫冲来要抓“大俘虏”。周身血糊糊的王铭章,挣扎着高呼“杀敌,抗战到底啊!”他用枪口对准自己脑门,“砰”一声枪响……受重伤的300多川军官兵,不愿被俘受辱,他们大叫:“小日本必亡!”这些战衣破裂、伤痕累累的中国军人,以手榴弹爆炸,消失在烟雾中……指挥“徐州会战”的李宗仁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若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滕县一战,川军以寡敌众,不惜重大牺牲,阻敌南下,完成了战斗任务,写出了川军抗战史上最光荣的一页。”
“男儿仗剑出四川,不灭倭寇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是青山。”这是川军将领李佳钰领军出川前写的一首诗。刘湘作为川军的缔造者与抗日的急先锋,在抗日前线因病复发,不治身亡。他在临终前留给川军的最后遗嘱说道:“抗战到底,始终不渝。敌军一日不出国境,川军一日誓不还乡。”刘湘的这个遗嘱,抗战前线的川军将士每天升旗前都要默诵一遍,以示抗战到底的决心。后世也有人评价说:“刘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不该忘记的人。”
抗战八年,川军参加了正面战场上几乎所有的大会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抗战八年之经过》记载:抗战八年,四川提供近三百万兵源充实到前线部队。占全国同期实征壮丁的五分之一,出川将士的伤亡人数约占全国抗日军队的20%。
为抗日,川军执行了蒋介石“军队国家化”的指令,接受了国民政府的整编。而一心想插手四川的蒋介石以几道军令,把刚出川的川军分得个七零八落。从此,川军的足迹遍布了全国的抗日战场,几乎所有的对日大会战中,都有川军将士的身影。民族危亡之际,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忍辱负重,慷慨赴死,以劣势武器,无数次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殊死决战。根据国民政府统计,川军在抗战时期的伤亡人数约为全国抗日军队伤亡总数的1/5,居全国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