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四面楚歌历史人物(四面楚歌的相关主人公是谁)
妻子这个人平时不愿意看历史类的书籍,那一天翻看我的《史记》这本书,看到了《项羽本纪》四面楚歌这段,便问我四面楚歌是怎么回事,项羽在该下之战的时候。
为什么四面会有很多人在唱楚歌呢?这仅仅是韩信的计谋,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有问题就要答疑解惑,这是知者的责任。妻子的问题把我又带回了那两千年前的战场,重温那段历史让我又有了不一样的感动。
四面楚歌,讲的是楚汉相争的主力决战,也是楚汉相争的最后决战,这场战争又被称为垓下之战。
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之战中穷途末路,在四面楚歌声中,最后上演了霸王别姬和乌江自刎的悲剧。
垓下之战的关键:摧毁项羽的不屈之魂。
这一仗指挥汉军的是足智多谋的韩信,他统帅了三十二万大军。
而霸王项羽率领的楚军已不足十万,只有数万人马,但却是楚军中最精锐的中军,如果打硬仗,汉军仍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韩信只是将项羽团团围困起来,却不急于进攻。
韩信知道困兽犹斗也是很危险的。兵法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韩信首先对项羽和楚军采取了攻心战术,当时的楚军兵少粮尽,陷入了绝境。
全军精神支柱可以说系于项羽一人,项羽精神上如果产生动摇,那么楚军就会不战自溃。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但怎么在精神上击败项羽呢?
对这个问题韩信早有打算,他知道项羽是不能去侮辱他的,那样只会更加激发他的斗志,而要用悲伤的东西去引起他的怜悯之心。
让他从内心中产生动摇和放弃。因为韩信知道项羽的一个弱点:妇人之仁。
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史记·陈丞相世家》
关于项羽的性格特征,同样曾在项羽手下为臣,后来投靠刘邦的陈平也有一番高论。项羽是贵族出身,凡事都做到了有礼有节,投靠他的人大多是什么样的人呢?
道德品质高尚且遵从社会秩序和礼仪约束的人,这样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能被人折辱,说的直白一点就是不能委屈自己。
四面楚歌:韩信的诡计和项羽的放弃。
针对项羽的弱点,韩信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利用楚歌去摧毁项羽的精神纺线。组织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楚歌,用来动摇项羽的信念和决心。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史记·项羽本纪》
到了夜晚的时候,汉军四面唱起了楚地的歌曲,用来迷惑项羽。项羽惊慌不解的问:“难道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唱楚歌?
”此刻的项羽心烦意乱,一个劲的喝闷酒,项羽不理解自己为什么会落到这步田地,他让人牵来陪他南征北战的乌骓马,面对着自己的爱妾虞姬,禁不住唱起了离别的悲歌。
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一遍又一遍的慷慨悲歌,泪流不止,在场所有的人也一个一个泣不成声,英雄陷入了生死离别的窘境,他在痛苦中思索得出结论。
感叹时运不济,感叹战马不快,项羽决定突围。夜已经很深,项羽跨上乌骓马,率领八百多壮士悄悄冲出重围,次日凌晨,汉军觉察,立即出动五千骑兵追击。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史记·项羽本纪》
韩信要等待的就是项羽主动放弃,突围而去的这个时机,这个时候围杀项羽已经是探囊取物,垓下剩下的楚军,也不会再负隅顽抗,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成功。
这就是韩信想做到的。硬拼尽管会取胜,但自己的实力也会大大受损,这不是韩信所希望,他要做全胜之谋、做不败之将。
不屈之魂:突围、斩将、夺旗。
项羽过了淮河的时候,身边只剩下一百多骑兵跟随,他且战且退,行军到阴陵,又迷失了道路,被汉军追了上来。
项羽被逼到长江边上乌江浦,此刻他身边只有二十八骑,前面是浩瀚的大江,后面有黑压压的追兵。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史记·项羽本纪》
英雄已到了末路,但项羽并不服输,他要向天地抗争,仍然要一展雄风,他对身边的人说:“我起兵八年,身经七十余战,从没打过败仗,所以能称霸天下。
今天走投无路,是上天要我失败,不是我不会打仗,不信我再痛痛快快的决一死战给你们看,我要冲入汉军中,杀一汉将,夺取战旗,并替你们解围。”
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项羽这段慷慨激昂的话,体现了他性格上另外的一个弱点:匹夫之勇。对于这一点,曾在项羽帐下担任执戟郎的韩信深有体会。
项羽说完之后,把身边的二十八骑分为四队分四个方向。
这时汉军四面围了上来,一层又一层、风雨不透,项羽发出号令,四队骑士从四个方向,如旋风一样突入汉军阵中,穿出重围后约定在东边山头分为三处集合。
项羽一马当先,直奔一汉将,手起刀落砍下马来,项羽和他的骑士在东山集合成三队。
汉军找不到项羽,就分兵为三部分合围三处,此时项羽又纵马驰骋冲杀,再斩杀汉军一个都尉,再次集合他的骑士,仅仅少了两骑。
项羽对他的骑士说:“你们看到了吧,怎么样?”骑士们都佩服说:“完全像大王说的一样!”
项羽与刘邦:强者的自尊,智者的选择。
强者从来不需要弱者的同情和怜悯,强者只需要得到自己的认同。
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项羽还不肯承认自己的失败,他不是输给了上天,而是政治上输给了刘邦,军事上输给了韩信,谋略上输给了张良。
但项羽的精神上仍然是不屈的灵魂,他不会向任何人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
就像他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之一样,当他在楚地看到出巡的秦始皇时,不仅脱口而出: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和刘邦:一个是不屈之魂,一个是能屈能伸,一个贵而不凡,一个宽而待人,一个是取而代之,一个是应当如此。
有人说项羽本来有逃生的机会,但在我看来,项羽自己放弃了生的权力,他选择了跟追随自己的骑士同生共死。
项羽带领二十六位骑士来到乌江西岸,要渡江东归。乌江亭长把船撑好等待项羽,项羽见一只小船,只能渡自己一人一起,他不忍心把骑士丢在岸上,便改变主意。
决定留下来与骑士同生同死,战死沙场。
看到项羽做出的选择,我想让另外一个人就是刘邦,在彭城之败的时候,他也面临绝境和选择。为了自己逃跑,刘邦居然几次将自己的亲生儿女推下马车。
如果不是夏侯婴的坚持,恐怕刘邦的两个孩子就死于乱军之中了,刘邦和项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唐代大诗人杜牧的《题乌江亭》中,写道: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本是兵家常事,忍辱负重才是男儿本色。与其说杜牧是在惋惜项羽,倒不如说他是在歌颂刘邦。项羽总是用道德来约束自己,也多次被刘邦用道德绑架,从而一次次丧失了战机。
如项羽曾经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俘虏,并借此要挟刘邦,但被刘邦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便说得哑口无言理屈词穷了。
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而幸分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有妇人之仁,又耳软心活不能当机立断,他总想用君子的方式赢得最后胜利,但刘邦偏偏和他斗智不斗力,就是不给他机会。
甚至无视楚河汉界之约,撕毁盟约背信弃义的事,都是刘邦做得出来的,而项羽却做不出来。也许项羽自己的心中一次次告诉自己,自己是西楚霸王,绝不能失败。
就算失败了,也是自己打败了自己,而没有人能够战胜自己,这就是霸王的孤独和孤傲。
项羽对亭长说:“十分高兴,感谢你撑船接待,你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我把这匹追随我南征北战的战马送给你做个纪念。
我项羽带了八千江东子弟,突进中原打仗,现在只有我一个人生还,有何面目去见江东父老!”项羽将乌骓马交于亭长之后,自己步行作战,他们的骑士们都下马下马步行。
用短兵器与围上来的汉军展开了肉搏战,项羽和他的骑士杀死了几百汉兵之后,最后只剩下项羽一个人,身上受伤十余处,项羽面不改色,挥剑自刎而死。
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彊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实际上,项羽不回江东,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江东之主是楚怀王,而他却驱逐楚怀王并把他杀害。天下之人是被项羽的武力所摄服,而不是对他敬服、信服。
垓下之战中作为学生的韩信,用自己的智慧击败了好勇斗狠的项羽,双方都表现出了非凡的能力。韩信先切割楚军,而后用四面楚歌的办法,涣散楚军的斗志。
项羽走到了绝路,还能为骑士表演突围、斩将、夺旗,是他个人英雄主义的集中体现。宋代词人李清照就曾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词人怀着对项羽的崇敬心情留下的绝唱,他表达了千百年来人们对悲剧英雄项羽的肯定和同情。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