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在任命到其他地方 古人怎么证明自己的身份的
对古代官员上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信息闭塞,官员到地方上任,用什么证明自己身份?
在古代,朝廷对官员都会有很多任命,如果是京城中的官员任命自然不会有问题,但是某一官员要是被任命到外地,或知府、或知县,那么就会有个问题,他们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身份的呢?
我们都了解,古代官员通常都要遵守一个回避制度,何谓回避,那就是不能在自己的家乡担任官职,这是为了避免家族势力影响地方正常秩序。那么新的地方官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怎么证明就是朝廷所派的父母官呢?
古代时官员并没有完备的人事档案,仅有简单的文件又储备在京师的吏部,信息传递起来异常困难,验证起来也很不容易,所以,古代官员上任主要就得凭借两样东西,一是委任状,二是身份证明,合称官凭。
委任状用来证明代廷的人事变动,身份证明就如同现在的身份证,用来证明自己就是上任的新官。这两件重要凭证在每个朝代都有差别,委任状的名称有“敕牒”、“旨授”或“判补”等;身份证的名称有“告身”、“出身”或“官照”等。
按例,委任状一般都是由吏部所发,官员手上持有一份,吏部备案一份,通常是纸制或是帛制的,上面详细注明委任者的资料;身份证则是由朝廷一统制作的,在取得官员身份的时候,如科举考中进士时授予,这个身份证明由官员自己保存,不设有效期。
宋代时,官员的身份证除了有某官员的文件之外,还要注明他的祖、父、己三代和籍贯、出身,最后授予的长官和承办人还要签名、盖章,其程序复杂郑重,古代官员即便赋闲在家,也可以凭借身份证享受一切该有的待遇。
说起官员的身份证,还有一个重要的词汇与执行相关,那就是“金龟婿”。在隋唐时期,没有出现像明清时代象征官员等级的官服补子,所以单凭服装并不能准确判断其官员的品级,所以朝廷会颁发给官员“鱼符”作为身份证明,随身佩戴以便官府的验证。
鱼符一般是金属制作而成,形状像分左右两片,鱼符上刻有官员的姓名、任职单位以及官员品级等。就制作材料而言,凡亲王和三品以上官员的鱼符以黄金铸造,五品以上为银制成,六品以下的官员则为铜质。
唐代官员们腰间佩戴鱼符,所以旁人见到后便能清楚划分其官阶品级,相当方便。武则天称帝后,一度将鱼符改为了龟符,三品以上高官佩戴金龟袋(装龟符所用),著名诗人李商隐有诗云:“无端嫁的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因为挂金龟袋的人都是三品以上,每天都要上早朝,于是后人将条件优越的新郎称为金龟婿,其典故便出自于此。
在历朝历代,都有人假冒官员身份,这也透露出古代官员身份证明存在很多漏洞。我们都了解,《西游记》中唐僧的父亲高中状元,后被授予江州刺史,坐船赴任时被歹人谋害后,拿着官凭上任,持续多年未被别人识破。
为了防止伪造官员身份证,从五代开始,身份证上便由描述官员的岁数、相貌等,但这终究不是照片,且适合描述的人也很多,比如老舍的父亲当年在紫禁城当差,做禁军军官,他出入宫门全凭一张写着“面黄无须”字样的腰牌,核对一下就让进去了。
到了晚清,官员身份证称为“官照”,由于卖官鬻爵和捐纳,官员队伍极度膨胀,很多人都是拿着官照、没有实职的候补官,他们绝大部分一辈子都没有官可做,于是,官照恶化为可以买卖的商品,曾经是至高无上的官员凭证,沦落为一张废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