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的一生简介概括(历史人物孙膑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
孙膑:身残志坚的杰出军事家,真的不容易!
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赵、魏、韩三家分晋,标志着战国时代的正式开始。
整个战国时期是秦、齐、楚、魏、赵、韩、燕七雄割据并争取统一的一段历史期间,战争是这一历史时期最主要的社会内容。
在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下,战国时期的战争已经不再是春秋时期那种以纳贡受盟为目的的称霸,而是争城夺城池和统一天下的战争。
这一时期的战争,各方在参战的兵力上、战役持续时间上,都是前所未闻的。
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2)由于韩国在会盟时没有及时朝见魏国,魏惠王怒而进攻韩国。
齐国为了救援盟友韩国,选择了进攻魏国的大梁城想迫使魏国军队回援,没想到魏惠王因此迁怒齐国放弃了对韩国的进攻。
集结了十万大军并任命庞涓为总指挥,气势汹汹前来攻打齐国。
魏惠王对于此次攻齐战役寄予了厚望,他认为此次战役或许是可以令魏国震慑天下的一场战役。
时任齐国军事统帅的孙膑见对方来势汹汹,选择了暂避锋芒,边打边退的策略,在撤退过程中,他利用增兵减灶之策迷惑庞涓,使之低估齐军人数大胆追击。
《史记》载:孙膑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孙膑分析,庞涓之前已经败于自己一次,此时急于一雪前耻定会率军冒进。
其次,庞涓对齐国境内地形并不了解。
于是孙膑在马陵道设下了埋伏,只待魏军赶到,一声令下,提前埋伏好的弓箭手万箭齐发,魏军大败,魏军统帅庞涓最后也落得个兵败身死的结局。
《史记》记载:“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
庞涓死后,孙膑趁胜追击又消灭十万魏军,并活捉魏国太子!自此魏国不但失去了霸主地位,而且从此一蹶不振,齐国代替魏国成为新的东方霸主。
此役之前,世人皆认为孙武死后,世上再无军事天才,但是直到孙膑的出现才颠覆人们的认知。
孙膑是孙武的后代,早年跟庞涓一起拜鬼谷子为师,学习谋略和兵法,庞涓首先学成,之后下山去到魏国做了将军。
不过据传庞涓其人心胸狭窄,他觉得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师弟孙膑,担心孙膑将来下山风头会盖过自己。
于是他先写信将孙膑骗到魏国,然后捏造罪名对孙膑实施了“膑刑”和“黥刑”, “膑刑”让孙膑成为了一个失去双脚的残疾人。
而“黥刑”则是在脸上刺字,更多是一种精神羞辱,让大家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个罪犯,如此一来庞涓心想这样孙膑必将再无出仕的可能!
只可怜孙膑在去魏国之前,还抱着将平生所学付诸实践,跟师兄庞涓两人联手,大展宏图,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幻想。
但他打死也没想到,自己的同门师兄会如此对待自己。虽然孙膑落得如此悲惨的境地,但是俗话说得好,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齐威王很快发现孙膑是个人才,于是想尽一切办法将孙膑接回齐国,并重用他,这才有了后面齐军在马陵大败魏军的故事。
魏惠王"悉起境内之众"而来,结果"覆十万之师"而归的“马陵之战”堪称古代战争的谋略巅峰!经此一役可以看出,论军事才能,庞涓完全不是孙膑的对手。
论人品,庞涓妒忌心重,谋害师弟。反观孙膑,无论作战计划,还是谋略思想都是顶级高手,但是毕竟是曾经最亲密的师兄弟,竟互相残害,最终兵戎相见。
庞涓的死还是对孙膑产生了极大触动令他心灰意冷,“桂林之战”和“马陵之战”之后,他就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也许他不想再为人间琐事所烦恼,选择了隐居山中,终老天年了吧。
孙膑吸取前人经验、并超越前人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军事理论体系,根据他的战略思想和军事理论体系所写的《孙膑兵法》可谓是博大精深!
从战争的地位和作用、用兵的战略战术思想、进而到兵阵战法、攻防战术、将领的选用及对其修养和素质要求……
直至战略战术的思想基础及理论基础,都有深刻而精辟的论述,得到了后世广泛的称赞,这本身就是孙膑留给后人的文化物质财富。
况且他的人生更是充满了悲剧色彩,先被自己深信不疑的师兄因嫉妒而被骗,接着被残害而失去双足,脸上还羞辱性地被永久打上了罪犯的标签。
但他从不自暴自弃,他用两场战役“桂林之战”、“马陵之战”和一部兵书《孙膑兵法》证明了自己,将自己的名字永远留在了历史当中。
相比他的军事才能和传世著作,他身残志坚、永不放弃的精神更是时刻激励着我们,更是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