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背景及启示(最早记载于《晏子春秋》)
“二桃杀三士”是晏婴用“计谋杀人”的成功范例,被载入《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春秋时期,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是齐国的三位勇士,恃才傲物,骄横勇武。引起齐相晏婴的不满与齐景公的不适。
晏婴想要除去这三人,便称他们的行为是“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为避免造成未来可能的祸端,建议齐景公早日消除。
之后,为除掉三人,晏婴施计让齐景公赏赐他们两个桃子,让他们论功吃桃,以此离间人心。三勇士互不相让,最后因争桃而羞愧,相继自杀身亡。
这种兵不血刃,借刀杀人,用计谋挑起三位勇士彼此之间相互争功,从而达到削弱政治威胁的手段。虽然成功了,却被后人褒贬不一。
褒者认为,晏婴“二桃杀三士”兵不血刃,利用聪明才智稳定了朝野,巩固了齐景公的统治地位。从侧面教育后人,说明骄狂必败的道理。
“狡兔死,走狗烹。”历史上不乏范例。功高盖主,言行骄狂,必然会惹来君臣之间猜忌。其根本原因就是臣者不懂全身之道,以下犯上,自取祸端,最终闹得个家破人亡,身败名裂。
贬者认为,“二桃杀三士”属晏婴公权私用,借刀杀人。仅凭三位勇士对自己的不敬,就不顾国家利益,挑拨离间君臣关系,造成人才损失,误国误民,纯属心胸狭隘,小人所为。
这则成语故事,最能打动人的地方不是晏婴的“用谋”,而是三位勇士的“君子之风”。
争功中,古冶子的一番话让公孙接、田开疆感到了羞耻。当他们觉得自己做错事情时,后悔莫及,宁愿用生命去弥补耻辱,古冶子也是如此。
士可杀不可辱,这是一种高贵的精神,三位勇士用死教育了晏婴与齐景公。故,无论是晏子还是君王,都有悲切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