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生平 韩愈结局 韩愈子女 韩愈作品
科举取士,常常以一篇文章定夺终身。唐朝有位考生,连考三次不中,到了第四次,仍然冥顽不化,坐在鸦雀无声、一派肃静的考场里,将上次落第的文章《不迁怒不贰过论》,一字不改,抄了一遍交上去。
“不迁怒,不贰过”,是孔子对颜回的评价。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门徒,可惜二十来岁就满头白发,不幸早死。孔子哭得伤心极了,对鲁哀公说,颜回从来不会把自己心中的怨气随便地发泄到别人身上,也不会重犯同样的错误,是一个可塑之材。《不迁怒不贰过论》这篇文章是去年的,考官也是去年的考官,叫陆贽。不料,陆贽仿佛忽然醒悟过来,又细细读之,击节赞赏,认为是一篇上好佳作。于是,做论者被圈点中了进士。
这位作出惊人之举、充满自信的考生,就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从此,中国文化史上一位杰出的语言巨匠,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韩愈的坚持与固执,在常人看来,几乎不可理喻,需要足够的胆识和勇气,有谁敢将失败的作品再次抄录,捧献庙堂?恰恰遇到了陆贽这样闻过则改、从善如流的一代贤相,方才得以脱颖而出。陆贽是一个称职的伯乐,像颜回那样“不贰过”,当他在文章里准确地识别出一匹千里马之后,立即毫不迟疑地作了荐举,没有犯下同样的错误。两年之后,陆贽就因故被罢相了(韩愈很幸运,如果换了其他考官,说不定就会“骈死于槽枥之间”)。无独有偶,20年后,韩愈执笔撰写《顺宗实录》,在其中为陆贽立传,为我们形象地勾勒描摹了一位博学、正直的宰相生平事迹。历史的机缘巧合,有时就是这样,烟雨不定,不可估量。
作为有“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之盛誉的韩愈,自幼喜好读书。可是他读的,多是“作者非今士,相去时已千”的经典古籍著作,对那些时尚、媚俗的近代文体,并不推崇,甚至十分反感,于是自辟一路,希望能够达到以文载道,文以明道,恢复上古时期的道德风气。
诗文到中唐,盛唐时代的大师们相继凋零,其时的政治环境,正处于安史之乱之后的经济复苏与政治反省之中,徘徊与观望,隐逸的主题再次被中兴局面的逐渐打开而冲淡,大历才子们的清秀笔调与清雅文风,再次被貌似火热的政治经济氛围所笼罩。这时的唐朝文学,最需要的是振臂一呼的领军人物。
浩劫过后,所有的人都在思考,如何痊愈伤口,重振雄风。韩愈的博学,渐渐开辟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可以尽情演讲的讲坛。国子监的学生曾联名上书,要求请韩愈做他们的老师。在经历了几年的节度使幕府任职生活后,三十出头的韩愈,做了国子监的四门博士,成为一名专职教授,这对致力于恢复古风的他来说,无异是复兴传统古学的最佳时机。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教育的回归,道德的回归,文化的回归,韩愈以如椽巨笔,不辞辛劳地发表着他的见解。“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不啻是对误人子弟的教育弊端的迎头棒喝。做学问写文章,哪里是论资排辈,怎么能倚仗投门走穴,又怎么可以偏执顽固地抱守门户之见呢?还不止这些,韩愈的政论文章,诸如《原道》、《原说》、《进学解》、《答李翊书》等,言之有物,陈言务去,更重要的是,他以万民社稷的道德情怀,力倡孔孟之道,以深厚绵密的复古内核,因此赢得了朝野的认同,也引起了当局的关注。
贤者唱古声。韩愈的影响力,因为他的人本思想(韩愈在唐朝诗人中学生最多,从者如流)。若干年后,苏东坡怀着敬畏与赞许之情,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文中写道:“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