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往昔:回顾淞沪会战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淞沪会战是日本继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也是中国自卫反击的一场战争,是一场侵略与自卫的战争。据悉,此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国死伤人数最多的战争。那么,你可知淞沪会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淞沪会战又有何历史意义?带上问题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
淞沪会战的历史背景
淞沪会战的发生是一战后,日本在华扩张受到了英美列强的遏制,中国的北伐战争使日本在华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步伐;
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发生,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陷入极端困境,并导致政治危机,在内外交困情况下,日本法西斯势力决意冲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趁英美忙于应付危机,蒋介石大规模“剿共”之际,夺取东北,以摆脱困境,并图谋争霸世界。
且,此次战争是日本野心膨胀的结果。在二十世纪初中期,日本站在往资本主义国家度过,他需要大量的市场与资源,为此,日本制定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所以,淞沪会战是日本帝国主义在制造卢沟桥事变后,又企图在中国的华北制造第二个满洲国的结果。
淞沪会战的发生使得中国的伤害满目狼疮,这里变成了炼狱。
淞沪会战的历史意义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即加强了对经济重心上海的挑衅。
而后,历史进入1937年8月9日,日军侵入上海虹桥机场警戒线滋事,藉此集中多艘战舰,并以海军陆战队登陆,要求我撤退驻沪保安队,经我严词拒绝。其后,日军长谷清师团企图重演“七七事变”,于8月13日上午9时15分,集结驻沪陆军及海军陆战队约万余人,向我保安队进攻,淞沪战事拉开揭幕。
淞沪会战发生后,中国军队第9集团军于次日完成围攻准备,15日晨攻击据守上海市区约1.5万日军,重点指向日海军陆战队主力所在的海军营房,但因日海空军实力远超中国军队,故我军损失惨重,多次攻击亦未能成功。
此战坚定了中国抗战必胜的信心,振奋了全国同胞的爱国热情,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白日梦宣告破灭,为中国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
而中国军队的牺牲精神和战斗能力也获得了各国军事观察家的高度评价。拥有强大作战潜力的中国遂在艰苦战争磨炼之下,慢慢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上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重要力量。
以上是小编根据淞沪会战的背景及意义一事所做出的解说,如您还想要了解更多与淞沪会战或者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所发生的相关事件,敬请关注中国历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