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军余部的悲壮历程:血染红旗飘祁连
1937 年3 月14 日夕阳西下时分,肃南县康乐乡石窝山,西路军总部和第九军剩下的部分同志,在三十军二六八团掩护下,集中到了石窝山头,举行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会议,会议作出三项决定:第一,将现有3000 多人就地分散游击,保存力量,待刘伯承率领的援西军渡过黄河以后,再去会合;第二、陈昌浩和徐向前离开部队,回陕北延安向党中央汇报;第三,成立西路军工作委员会,由李卓然、李先念、李特、曾传六、王树声、程世才、黄超、熊国炳8 人组成。李先念负责军事指挥,李卓然负责政治领导。新编成的三个支队是:王树声、朱良才率九军剩下的300 多步兵和100 多骑兵为右支队,约500 人,到右翼大山打游击;毕占云、张荣率特务团一部、伤病员、妇女团余部及总部干部为一个支队,就地坚持游击战;李先念、程世才、李天焕率三十军千余人为左支队,到左翼大山打游击。西路军工委会随左支队行动。
血染红旗飘祁连
左支队已经出发了,右支队全体指战员也整装待发。王树声、孙玉清、杜义德带领交通队走在前面,朱良才和方强走在队末收容伤员。李聚奎和徐太先在路边等电台。黎明即将到来。白天是敌人的世界,王树声命令大家全部上山。王树声登上山顶,想寻找自己的队伍却看到敌人的骑兵在山径路上追了上来。他急忙率领20 余人跑下山去,翻过另一座山头,摆脱了敌人的追击。挨到傍晚,李聚奎、朱良才、徐太先、方强集合部队下山,清点人数时发现又少了一个连,他们率领三个连200 多人,跑到了康隆寺山上。敌人的骑兵发现了他们,飞马追赶过来,把200 多疲惫不堪的红军战士冲散了。天色灰暗,马家军鸣锣收兵。李聚奎他们从各自的躲藏处走出来,向山下走去,沿途又收拢了200 多人。他们带着这支拼凑起来的部队掉头向西,循着三十军的脚印追了一天,三十军的脚印消失了,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片马蹄印,把大路小径踩得稀烂。这显然是马家军追赶三十军留下的痕迹,他们掉转头,带领部队又转回到康隆寺,打算就地打游击。可是还没等他们喘过气来,马家军又冲过来了,压缩了包围圈,小股兜剿,他们几次被敌人冲散,只剩李聚奎、朱良才、徐太先、方强和十几名通讯员,右支队不存在了,交通队不存在了,就地游击的打算成了泡影,遂决定分散下山,渡过黄河回陕北去。
干部支队战祁连
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决定,由西路军总政治部敌工部长曾日三,总部五局侦察科长毕占云组织干部游击支队,就地打游击。干部游击支队成立了军政委员会,主席兼政委是曾日三,副主席兼支队长是毕占云,委员有张琴秋、欧阳毅、刘瑞龙、张然和等。军、师干部就有好几个,精英成堆,要是去开辟根据地,扩大武装,几个军的队伍很快就可以拉起来。可是眼下却是蛟龙困浅滩,这么多的高级干部集中在一起,能供他们指挥的只有一个不满员的步兵连。当天晚上,敌人一个团的兵力包围了干部游击支队。曾日三、毕占云率领支队仓促应战,抵挡了一阵,终因寡不敌众,溃败了。毕占云率领几个侦察员与张然和冲了出来,其余同志,不是被打死,就是被俘虏。他们下了山,朝北走,遇到一条小冰河。冰面皎洁,脚印清晰可辨,为了迷惑敌人,他们掉过头来倒着行走,在冰面上留下一行行迷惑敌人的脚印。过了河,他们叩开一户牧人的帐篷,想讨点吃的,帐篷里住着一家三口人,一对夫妻和一个孩子,像是藏民。女的很热情,拿出糌粑和羊肉给他们吃。张然和给了她一点珊瑚、玛瑙作为酬谢,女主人喜出望外。张然和是爪哇人,个子矮、脸黑,很像藏民,他利用长相的优势与牧民套近乎,为游击支队的队员争得了一点吃喝和短暂的安全。天亮了,敌人追来了,毕占云带着侦察员先走。欧阳毅与张然和的脚被冻坏了,跑不动,在牧民的指点下,躲在后山上。不久,敌人也进了帐篷,他们看见女主人从帐篷里出来,把敌人支到另一条路上走了。他俩走下山后,谢过牧民夫妇的救命之恩,在祁连山里过起了“野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