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禹三人是什么关系(尧舜禹真是靠禅让取得的帝位吗)
尧舜禹之间到底是禅让,还是靠篡位上台的?
尧、舜、禹真是靠禅让取得的帝位吗?
看到这个话题想起毛主席的一段批语:
此等语竟被利用。尧幽囚,舜野死。
——毛泽东读卢弼《三国志集解·魏文帝本纪》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40页)。
批语中的“尧幽囚,舜野死”,出自李白的《远别离》:“或云尧幽囚,舜野死。”对传说中尧、舜时代的禅让制度,历来都有人表示怀疑,认为根本不存在这种美好制度。
有一种说法是:尧在晚年,欲传位给儿子丹朱,但众人不同意,只有让位于舜。
舜将尧囚禁起来,将丹朱放逐,夺了尧的部落联盟首领职位。舜死前,也想传位给儿子商均,同样遭到众人反对,只好让位于禹,自己被迫南下,死于九嶷山。
所谓禅让,实际上是武力夺权。这就是李白所说的“尧幽囚,舜野死”。
毛泽东在这里引用李白这句话,表明他对传说中的禅让制度也是持怀疑态度的。
尧舜禹是我们国家非常出名的三个领导人物。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给后世带来了很多方便。
但对于他们之间传位的禅让制近些年出现了很多的疑问,因为在原本的禅让制中有人提出了尧舜禹之间根本就是靠篡位上台的。
真实的历史究竟如何,原本的历史为何会被推翻,这需要我们深入的探究一番。
尧舜禹时期时期的状态
尧舜禹是中国古代历史中,自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的三位部落联盟首领。
根据史记的记载,尧帝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就像是神一般的存在。
他在位时命人测定推求历法,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出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时节。
尧在位时天下发洪湖水,用鲧治水,但是鲧并没有治水的能力,九年无功而返,然后让鲧的儿子禹治水,洪水才被治理住。
尧是一个听谏言之人,他设置了谏言之鼓,立了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可以随时向他进谏和反映他的过错。
尧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他在位70年,在思考决断之下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位,决定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
他问四方诸侯首领,谁能够担任天子的重任,诸侯向他推荐了民间的单身汉虞舜,于是他微服私访。
听说舜在田间耕地,便去观察。经过了解他觉得这个青年有智慧,有善心。和他谈论了治理天下的问题,舜的谈论明事理知大义,让尧决定考验舜。
尧用众多方法试验舜的品德,三年后尧让舜拜了文庙和祖先,让舜代其行天子之政。尧在世70年,得舜20年后,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28年后死去。
历史上传播大禹的业绩,认为大禹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的开国之君,也是上古最伟大的治水英雄。
禹吸取了父亲失败的教训,兼用疏导方法,引全国主要河流入海,成功治理了水患,我们曾学过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就是为了弘扬他的功绩。
国家的传位制度究竟如何
我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在现如今学者的研究中,历史进程主要被分为原始时期、农业时期、工业时代以及信息化时代。
这四个时代都是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来区分的。在原始时期普遍存在的是禅让制。禅让制就是领导者通过选贤的方式找到接替自己领导地位的人,并让位于贤者。
和现在的选举制度不同,禅让制是领导人自己决定将领导权让出的一种做法,并不是现代社会的全民公共权力。
在原始时代,因为生产力的限制,政治权利处于非常原始的落后状态,所以领导人的位置更替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原始的状态来进行。
尧舜禹所生存的时态并不是很太平。那个时代的政权更替基本都是通过战争来解决,所以要讨论尧舜禹到底是禅让还是篡位,就要根据当时的政治生活来分析。
原始部落的政治环境下,最高领导者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帝王。尧舜禹三个统治者被称为皇帝,是因为后世史学者还处于君王统治的时代,意识形态需要一个圣贤帝王来进行参照。
尧舜禹之间到底如何禅让
尧舜禹到底是如何进行传位的呢?根据《史记》对这一部分的描述是比较真实的。
尧就是因为自己的儿子没有领导国家的才能才会让诸侯推荐,自己在通过各种试验选定的,这是很符合禅让制的形式的,而且在记录中舜确实是四方诸侯和百姓推崇。
尧舜禹的禅让制是一种美好的政治样板。早期就已经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中,在儒家的典籍中更是非常的明显。
孔孟时代,他们在给君王讲话的时候,都会讲一些尧舜禹时期的事情,他们的仁和,他们的禅让都是劝谏君主的例子,其它学派也会有所涉及。
传统的说法是帝尧放弃了自己的不肖儿子,将天下共主之位让给贤德的帝舜,而帝舜也放弃了自己无能的儿子,把天帝居住的位子让给了大禹。
这种说法的真实性主要是后世的如家学者再上书中所记载是儒家学者,终究不是史学家。儒家主张理智,强调传统的伦理关系,所以极力推崇所谓的大同社会。
禅让制时代是三皇五帝的五帝及尧舜禹的时代。而《韩非子》和《竹书纪年》的观点则和儒家思想形成了对峙的状态。
《竹书纪年》中提到:尧之末年,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使丹朱使不与父相见。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韩非子的思想法家思想,法家不会虚构理想的社会。而《竹书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史书,比司马迁的《史记》要早几百年,而且是国家正史。
相对来说,韩非子和竹书纪年的观点可能更加的真实一些。就是因为有这种更加真实的思想出现,才会让比较公认的禅让制出现了疑问。
所以尧舜禹到底是禅让还是逼宫,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结论。
从黄帝开始,基本上都是子传父业,尧也是黄帝的后代,只因为他的兄弟昏庸无道才被诸侯立为君主的,从禹以后就是公认的家天下。
因此在历史上出现一个禅让的真空时期,在道理上来说是行不通的。这也是人们觉得尧舜禹时期出现禅让制的一个疑问。
禅让还是篡位是一个疑问
尧舜禹之间的禅让作为好的政治模板一直被后世津津乐道。
很多有志之士在劝说昏庸君王的时候,也会尧舜禹作为政治榜样,现如今出现了令到另外一条理论,很多专家教授们都觉得是假的,是背后是美化了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舜杀光了尧的支持者和家人,逼尧退位。舜后来以治河不力为由,杀了大禹的父亲,其实这都只是一个借口。
真正的理由是,后者是争夺氏族部落联盟首领的领导者,而大禹子承父业,终于将舜杀死。
使书上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实只是不敢进入家门,因为与不敢和家人加接近,否则就会被杀死。而后来与在取代舜夺取权力以后,则对舜的部下进行了残酷的屠杀和报复。
大禹死后,掌握政权的华夏集团为了不至于让权力落到东夷部落手中,将当选的部落首领杀死。大禹的儿子启继位,从而建立了夏朝,以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尧舜禹时期的帝王更换到底是禅让还是篡位,根本就是一个难以解释的疑问。但不管是哪种方式都经不起推敲,得到一种结论还会被另一种观点推翻。
总结
真正的历史到底是什么我们其实根本就无法考证。
对于历史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尧舜禹之间如何传承并不是我们应该去质疑的,他们作为天下的领袖,带给我们这些后人安定的天下就已经是最好的结果。每一种结果都是在不断的发展中出现的。
禅让和篡权的最终结果都是为了让社会稳定,这一定是权衡利弊之后的结果。
不管是什么样的方式,都给这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繁衍下去的动力,这是无法磨灭的历史功绩。
因为不管是哪种方式在历史上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需要辩证的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