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春夜喜雨古诗意思解释)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①乃:就。②潜入:悄悄地来临。③野径:田间小路。④火:指灯光。⑤红湿处:形容经雨的花。⑥花重:形容花吸收水分充足而显得沉甸甸的。锦官城:即成都。
这首五言律诗大约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此时诗人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生活稍为安定,内心比较舒畅。一场春雨,给诗人带来了无比的喜悦,这首诗所表达的就是这种心情。首四句写春雨,将其拟人化,突出一个“好”字,而且点出了题目中的春、夜、喜、雨之意。首联铺陈,写雨之适时。她仿佛经心地准备,然后选择万物最需要甘露的时候降临。
颔联写雨之情态、功能。雨儿随着微风,悄悄地趁着人们都睡熟的时候来到人间,滋润万物,无息无声。“潜”字蕴含很丰富,既见出春雨之心理,又使人想见春雨之情状;既在视觉印象方面与“夜”相一致,又在听觉方面呼应“细无声”。
在这短短的10个字内,诗句浓缩了巨大的容量,既写出雨之轻、细的特点,又见出雨在潜入、润物时的心理和动态,正如仇兆鳌所评“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杜诗详注》卷十)。种种感觉又共同作用,在人们的心目中唤起一个善良、宽广、美好的造物者形象。
颈联写雨夜旷野。人间的田野和天上的乌云组成一个富有立体感的空间,这空间一片漆黑,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消失于黑暗中,唯有江间渔火忽隐忽现,划破夜的黑寂。这一联从视角角度写春雨潜入时的环境,运用“黑”与“明”的对比,渲染出一片静谧而又神圣的氛围,与第二联共同构成一幅“春雨夜景图”。
尾联写雨后春晓时分一幅令人欣喜的图景。春雨趁没有人注意的时候,完成了自己润物的使命,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一片沉甸甸、喜洋洋的花海。试想,经过纯洁洗礼的雨后天地,花瓣更红,叶儿更绿,一切都清新如水,该有多少动人的镜头。
可诗人只摄取了花的世界,来了一个大泼墨,以艳丽的视觉效果结束全诗,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这是诗人体味春雨的品格,内心喜不自胜,于是,凭借想象的翅膀,设想出的一幅雨后百花图,使内在的情感外化为美好的物象,从而得以生动的表达。
南宋诗人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综观这首诗,从入夜一直写到天明,从雨的“发生”一直写到雨后的“花重”,层层深入地表现出春雨的性格和作用,紧扣句首的“好雨”。“喜”是诗人的主观感情,那么“喜”从何来?
雨水在万物最需要她的时候降临,“穷年优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诗人,想到苍生赖以生存的田野有了雨水的保障,故而喜;雨,无生命无感情,却有如此高尚的品格,来无踪去无影,只化为一片美丽的世界,这种精神与人民诗人杜甫的心理追求又是如此息息相通,仿佛又遇知音一般,故又喜;写这首诗时,杜甫是在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之后,终于在成都草堂安居下来,其内心的喜悦与暂时的满足在对世间万物的体悟中得以自然流露,对世间生命的感知、理解与热爱,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喜悦。
全诗没有直接抒情,喜悦之情洋溢于对春雨及雨时环境,雨后情景的典型化描绘中。景中有情,情寓景中,情景和谐交融,故显得蕴藉浑成。另外,诗人定居的草堂周围环境比较优美怡人,再加以心境平和,所以,这时期的诗人有不少描写自然景物以抒写情志的诗,体物细腻,感情丰富敏锐。这首《春夜喜雨》诗即很好地体现了诗人多样化风格中的一个特色,那就是“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