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烈度分为几个等级,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多少度?
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多少度
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12度:
1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2度:微有感——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3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4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5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6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7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8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10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11度: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12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我国现在使用的是1990年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我国有41%的国土、一半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或7度以上地区,6度及6度以上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9%。我国几个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是:青藏高原和云南、四川西部,华北太行山和京津唐地区,新疆及甘肃、宁夏,福建和广东沿海,台湾地区等。
何为地震基本烈度与设防烈度,两者区别
地震烈度是通过地震时地面的建筑或其它有关物体的反应的一个量,常用人的震感、建筑物反应来衡量,有一个国家专门的烈度表,地震基本烈度是具有一定发生概率的烈度值,表明一个地区发生这个地震烈度的可能性比较大。
至于抗震设防烈度是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的要求,它不仅和当地的地震基本烈度有关,还和建筑物本身的要求有有关,甲级、已级、丙级四设防烈度是不同的。可参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地震烈度是发生地震时大地发生的倾斜;地震基本烈度是某一地区多年地震统计的最高地震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建筑物设计时要满足不低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设计要求. 如:当地的地震基本烈度为6,那么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至少为6.当然,有些建筑要求可能是7或8. 1、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2、地震烈度:是国家主管部门根据地理、地质和历史资料,经科学勘查和验证,对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进行的抗震设防与地震分组的经验数值,是地域概念。抗震设防类别分为甲、乙、丁类建筑,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一般为8度。
地震等级的划分
震级是按照地震本身强度而定的等级标度
,
用以衡量某次地震的大小,用M表示。震级的大小是地震释放能量多少的尺度,也是地震规模的指标,其数值是根据地震带记录到的地震波图来确定的。一次地震只有一个等级,国际上通用的是里氏震级;至于5.12地震为嘛最初报的是里氏7.8级后来2012.5.18修正为8.0级,大概是因为震级超过8级国际救援可以不经发生地震国允许直接介入救援,可能是当局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吧。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及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比如人的感觉、地表现象及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等等。世界上多数国家采用的是12个等级划分的烈度表。通常M<2的地震,人基本感觉不到,为无感地震或微震;m=2~5的地震为有感地震;m>5地震,对建筑物引起不用程度的破坏,为破坏性地震;M>7为强烈地震或大震;M>8为特大地震。通常距震中越远,地震影响越小,烈度就越小;反之越大。地震烈度还跟震源深浅、地震传播介质、表土性质、建筑物的动力特性等因素有关,大概是这个道理。
根据建筑物功能的重要性、震后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社会影响等将建筑物的抗震设计
分为甲、乙、丙、丁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绝大多数建筑物属于丙类。现行抗震设计规范适用于6、7、8、9度地区的抗震设计,1~6度对建筑物破坏不大或者无破坏,9~12度破坏力太大,设防无法抵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