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紫兰,不该被遗忘的“空谷幽兰”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关紫兰,不该被遗忘的“空谷幽兰”
陈俊珺
关紫兰《蓝色背景的男孩》,1930年,布面油画,宝龙美术馆藏
中川纪元《关紫兰女士像》,布面油画,辰野美术馆(日本)藏
关紫兰《花样年华》,布面油画,1941年,泰康保险集团藏
关紫兰,人如其名,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空谷幽兰。她曾把野兽派绘画风格移植到中国艺术的土壤中,将东方文化的优雅含蓄与西方现代派艺术的自由奔放相结合,在中西融合的潮流中探索油画民族化的出路。今年是关紫兰诞辰120周年。正在上海朱屺瞻艺术馆进行的“纯全与美妙——关紫兰艺术文献展”,让曾经一度“不被看见”的关紫兰穿越时空,被今人看见。本报记者 陈俊珺当年最美的女画家2006年,上海王开照相馆因为水管爆裂而引发水灾,工作人员抢救出了几只旧箱子,一打开,竟是一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照片。其中有一张美人照酷似电影明星阮玲玉,经媒体报道后,一位名为梁雅雯的老人站出来纠正:“那不是阮玲玉,而是我的母亲关紫兰。”自此,中国现代女油画家关紫兰和那个时代的记忆被一点一点地打捞起来。1903年,关紫兰出生在上海一个条件优越的书香门第,父母既是企业家又是设计师,经常在布料上设计美术图案,关紫兰的美术启蒙由此而来。从小衣食无忧的她,一生都带着不为俗事困扰的风轻云淡。关紫兰就读于四川路上的上海神州女子学校,这所学校开设有图画专修科,初期由刘海粟等人任教,后来又引进了有着留日经验的画家关良、陈抱一等人。在这所学校里,关紫兰认识了影响她一生的画家陈抱一。1926年,经陈抱一介绍,关紫兰从上海神州女校转学到中华艺术大学。1927年,她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华艺术大学绘画科西画系毕业。那年6月,学校举行展览,展出了200余幅师生的作品。《良友》画报的编辑在参观时,被一幅名为《悠闲》的作品吸引,画作旁附着作者的照片,并配有文字说明:“关紫兰女士(本届优等毕业生)”。照片中的关紫兰优雅地托着下巴,安静地望着外面的世界,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不久后,关紫兰的油画《悠闲》连同她的照片发表在《良友》画报上。此后的几年间,她的照片与作品频频出现于沪上的时髦刊物,被人们称为最美女画家。1927年7月,关紫兰在陈抱一的推荐下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期间,她参加了当地的一些美术展览。1930年,其油画作品《水仙花》被印制成明信片在日本发行。留学日本是关紫兰在艺术之路上的重要一步,不仅提升了她的绘画技能,也扩大了她的艺术视野。1930年6月,学成回国的关紫兰在上海举办展览,《蓝色背景的男孩》《弹曼陀铃的姑娘》《湖畔》《秋水伊人》《藤萝》《小提琴》等六十余幅作品在当时的画坛吹起了一股新风。展览的成功让关紫兰跻身中国一流女画家之列。求新求变的胆气关紫兰是优雅时尚的大家闺秀,拿起画笔来却颇具胆气。早在赴日本之前,她就通过陈抱一接触到了欧洲野兽派的作品。留学期间,她又深受日本现代派油画家中川纪元和有岛生马的影响。她借鉴野兽派对色彩的运用,以三原色为画面的主色调,非常重视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同时又追求形象的变形夸张与简化。《蓝色背景的男孩》《少女像》《洋房》《西湖风景》等作品可谓色彩明艳,笔触粗放,在豪放中又有克制。曾有评论家这样写道:“她有像宝石一样晶莹玉润的色彩,有像天鹅绒一样温馨的画面,有小鸟一样活泼的笔触。”在陈抱一眼中,关紫兰的画最独特之处在于给人一种美的余韵:“她的作品能给予我们深刻印象,不仅是由于她的单纯、自由、直觉的处理所表现出的纯全;在这之上,我们还感到她美妙的、音韵的振动。”陈抱一当年“纯全与美妙”的评价,成为此次关紫兰艺术文献展的标题。关紫兰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虹口区,如今当人们在虹口区的艺术馆里品读与她有关的绘画、老照片和文献资料时,曾经一度“不被看见”的关紫兰仿佛穿越时空,被今人看见。她的艺术探索值得被更多人看见。野兽派还不足以概括关紫兰的全部艺术风貌。1941年后,她画风一变,相较于前期的野兽派风格,她的油画变得沉稳、洗练,在艺术语言上更加写实。曾有评论家在《女画家关紫兰》中写道:“这十年中,她是在研究,在埋头深思,看她最近的作品,比如《风景》和几张《花》,显然已经放弃了变形和夸张,而转入写实的手法中去。可是这种写实,绝不是庸俗的,而是单纯的,洗练的写实。”作为新时代女性画家的代表,关紫兰并不拘泥于一个画派,她在中西融合的潮流中探索着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出路。新中国成立后,关紫兰的画更接地气了。她开始创作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反映现实生活和新时代变化的作品。1962年,她加入上海美术家协会。1963年成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在美协的组织下,她经常参加外出写生和各项创作。在嘉兴南湖,她即兴画了多幅铅笔画速写,回沪后完成了作品《南湖红船》。1964年,关紫兰来到尚在建设中的蕃瓜弄工人新村,创作了油画作品《蕃瓜弄》。这一时期,她还创作了一系列反映上海这座城市旧貌换新颜的作品,如《新村》《上海街景》等。一生的西湖情结在朱屺瞻艺术馆3楼的展厅里,有一组三联照,分别是关紫兰的正面、侧影与背影,每个角度都有不同的美。策展人马艳告诉记者,此次展览的策展思路就来源于这组照片——展览的第一单元名为“正面”,呈现关紫兰的学艺经历和绘画语言的几次重要转变。第二单元“侧面”,则着重挖掘关紫兰及其师友、同事间的交往,探究她一生的创作活动,从“他者”的视角观照和勾连起她的艺术与人生。第三单元“背面”,通过关紫兰的原作、老照片、实物等,展现其摩登、富于现代审美认知的新女性形象,呈现一个更加立体的关紫兰。“相信关紫兰的艺术风格和个人美学不仅能为当代艺术家提供借鉴与启示,同时也能为普通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和精神洗礼。”马艳说。展厅里有几张关紫兰晚年的照片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纵使岁月在美人的脸上留下了印记,她的神情依旧透着淡泊宁静的美。据她的女儿梁雅雯回忆:“母亲长期保持着老派的生活方式,她喜欢理发、美容,出门前要擦点香水。她一直保持着喝咖啡的习惯,直到晚年,还经常散步到德大和红房子西菜馆去喝咖啡。再后来,她年纪大了,就到附近四川北路对过的燕记西餐社。她从来都保持着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关紫兰有西湖情结。1927年,她的成名作《悠闲》里的背景就是西湖,清风拂面,人面与湖景相映成趣。而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她1929年创作的《西湖风景》,则是一幅纯粹以西湖为主题的作品。1930年她创作《秋水伊人》,又将自己融于西湖美景之中。关紫兰最后一次游西湖是1981年。她对家人说:“等我死后,骨灰就撒在西湖里,这样你们还可以每年去一次杭州。”1985年6月30日,82岁的关紫兰离开人世。此次展览的学术顾问之一、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李超告诉记者:在研究关紫兰的过程中,他们发现,由于历史原因,与她相关的视觉文献高度缺失。历史文献表明,关紫兰是一位勤勉、多产的画家,但其作品的存世量与著录量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反差。展览向人们呈现了杂志封面上的“艺术女神”关紫兰、历史影像中的时尚名媛关紫兰,以及油画家关紫兰,而“看不见”的关紫兰依然默默地“沉睡”于学术视野之外。那些“看不见”的部分,同样蕴藏着与关紫兰相关的上海美术的“时代记忆”,蕴藏着与关紫兰相关的本土与国际艺术交流的“中国故事”,蕴藏着与虹口地区历史文脉相关的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的“文化宝藏”。李超说:“我们期待通过此次关紫兰艺术文献展,唤起人们对于珍贵视觉文献作为‘艺术史之物’的人文关怀,引起社会多方的关注与支持,促进今后的城市艺术考古的深耕细作,让更多的‘关紫兰’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