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猫的人到底在想什么
在网上,虐待动物的事情并不罕见。近期,网友发帖爆料称,某知名美食博主徐某辉(网名@杰克辣条)“处刑式虐猫”。帖文称,徐某辉拍摄虐猫视频并上传至网络贩卖,且其已于27日凌晨被送至安徽阜南县城北派出所。随后,警方通报称,公安机关已对偷猫虐猫的男子徐某辉予以治安拘留。
留心后便会发现,类似事件屡见不鲜。比如,2020年山东理工大学一名大四学生使用剥皮、火烧、电击等方式虐待流浪猫;2017年,西班牙几名游客将一只野猪逼下悬崖;2002年,清华大学一学生用硫酸泼熊…… 根据美国人道主义协会的调查显示,每年有近100万只动物遭遇虐待。
面对动物虐待,人们在愤怒和谴责的同时,也对施虐者的心理展开了讨论。其中最核心的问题便是,他们为何要虐待动物?这种虐待和人与人间的暴力事件有何关联?
01
冰山一角
动物虐待的行为大体可分为主动虐待和被动虐待。 被动虐待主要体现为被动惩罚和心理攻击,比如不适当的住所、饥饿、言语性讽刺和忽视动物;主动虐待则是指故意伤害导致动物受伤或死亡。
通常,针对宠物的暴力事件,大多发生在私密性空间,曝光率较低,被报道出来的往往是较令人震惊的事件。比如清华大学学生用硫酸泼熊,就让不少人对施暴人的身份感到讶异。
而事实上,有很多动物都在遭受长期、隐性的暴力。
比如为迎合人类审美催生出的动物美容产业。 淘宝有商家售卖宠物专用腮红,可一次性染尾巴、耳朵或全身漂染,还有专门的全套美容剪、吹毛造型一体机。 还有更严重的宠物美容手术,此类手术大多不是为了治疗,比如柯基犬的断尾就纯粹是为了制造网络流行的“柯基式屁股”。除此之外,还有人工培育茶杯犬、侏儒兔。
曾有一位网友发帖称,他买到的短耳兔子是假冒短耳兔,商家强行人工剪耳。该网友向商家质疑后,对方还回应“可看作是微整”。
现在的宠物消费越来越五花八门,更多的宠物医院把动物整容做成卖点,开发瘦脸、打肉毒杆菌、拉皮除皱。
实际上,动物美容会产生许多危害:染色剂因为化学成分可能造成动物灼伤、失明甚至中毒;狗断尾手术容易引发神经瘤、幻肢等疾病;兔耳包含许多血管,断耳后兔子不能散热;培育的茶杯犬头身比例不协调,无法正常行走。
这些被强扣在动物身上的“人类需求”,对它们造成了永久性损伤,针对动物的“美容”,其实只是人的悦己行为。
02
动物为何受伤
动物不是人类的财产资源,不归属于任何个体或集体,应当等同于生命体获得尊重。但从人的角度看,动物似乎缺乏主体意识,让人可选择对其权利视而不见。
给宠物美容,是忽略其内在价值,迎合人制造出来的审美标准;对动物实施暴力,则是对其生命存在价值的否定。
动物不能够参与社会交流,没有讨价还价空间。动物权利的伦理观全部依赖于人类自觉形成的的道德和情感约束。
在国内的某动物馆里,黑熊直立行走、跨越凳子是常规表演项。为训练黑熊站立,需要将它们拴在柱子上,熊被绳勒住有可能窒息而死。而且,站立易导致黑熊因后肢受力过大而瘫痪,但主办者却坚称动物马戏是一种“非遗”文化,需要延续下去,为此还反对执行命令。
目前,大部分动物园因为经济效益,依然保留着动物表演。
在人与动物的不对等关系中,动物有时还被当做实现目的的工具,成为人奴役、利用和牺牲的对象。
2018年国内发生过一起“毒狗事件”,因为不满狗主人不文明养狗行为,一些人竟使用抗结核药物毒杀宠物狗。
为了满足一己私欲,狗被用作报复的手段,成了无辜的牺牲者。
研究发现,动物具有与人类似的精神和情感特征,可大多数人却意识不到这一点。痛苦不相通,就难以感同身受。
不论是动物整容手术,还是极端手段虐待,亦或是马戏表演 ……重要的不是动物的感知,而是能够使“我”心情愉悦、达到目的,这件事就有存在的意义。
03
虐物与虐人
虐待动物最令人畏惧的原因之一,就是虐待动物与对人的暴力是紧密相连的。
犯罪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指出,暴力伤人以及杀人案件的许多作案人在实施犯罪前,特别是在其青少年阶段,大都会有虐待动物的行为。
从根本上说,虐待动物和虐待人背后有相似的心理基础——都是在暴力中获得权力的快感。
宠物成为了人的服从者,宠物对主人的言听计从,无形中让主人获得了特权意识。 当特权意识演变为蔑视,宠物主人就可能会控制、伤害动物们。
这同样有可能存在于亲密关系中。
哲学家彼得辛格曾提出:“我们对待动物的态度,看起来是代表人类,其实与女性歧视和种族歧视是类似的,都包含着不同生命体价值的实质的不平等。”
据美国人道主义协会的数据,有71% 的家庭暴力受害者反馈,施虐者也以宠物为目标。《纽约时报》报道显示,有家庭暴力或虐待儿童行为的家庭中,虐待动物的发生率接近90% 。
宠物、儿童或是成年人,施暴者无差别的对对方造成身体及精神伤害,只为获得发泄式的快感,建立起绝对的控制。
2020年爆出的虐猫黑色产业链事件中,事件主人公通过捕捉大量流浪猫,制作虐猫视频进行线上贩卖,与此前的“N号房”事件中物化女性为交易品的行径如出一辙。
虽然实施者本身的暴力倾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我们很难不去思考,环境的姑息、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的不公,是否会促使虐待行为的产生。
由于法律保护不力,施虐者很少受到惩戒。开水烫母猫事件发生后,男子就职公司解除了与其的劳务关系,但他的行为很难从法律上进行追究。由此网友也开始呼吁细致、完善各类动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另一方面,在美国人道主义协会的调查中,虐待动物的主要是30岁以下的男性,因动物而受到伤害更多是女性。通过对动物、女性等弱势群体的掌控和支配,男性群体试图塑造男性性别气质,作为自身权力的外在表现。
潜在的暴力心理碰上弱势群体,就是易爆物碰上了火源。 加上受害者的畏惧和沉默,更容易促使那些漠视平等和道貌岸然者使用施虐的私刑手段。 在这方面,动物只会是沉默的受害者。虽然也有动物被激怒而弄伤驯兽师这样的极端案例,但大部分宠物“手无寸铁之力”,甚至还没来得及反抗,就已经死在了暴力的手腕下。
被动保组织解救的动物,右图是一年后它在新家里的样子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施暴者因为对象不反抗,反而变本加厉的例子数不胜数,特别是在家庭、职场等场所。
比如今年频繁爆出的女性被家暴案例,或是乳山市干部掌掴下属的事件,受虐者的忍耐和逃避,成为了施暴者眼中的怯懦和默许,助长了他们的“自我成就感”。
外界道义的谴责始终显得短暂和微弱,实际上,虐待,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动物,包含的都不仅仅是个体之间的矛盾。
道德,即便是个体的情感和道德标准,诞生于家庭、社会文化当中。遭遇家暴的孩童,很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发展出暴力倾向;被霸权欺凌的弱者,忍无可忍后也可能会采取极端报复手段。
在个体的施暴心理之外,我们应该审视的,还有更多。
作者:蒲潇
编辑: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