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不合时宜的话的白岩松老师
大家对于白岩松老师都是知道的,对吧?
白岩松,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1+1》节目评论员、《新闻周刊》节目主持人,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 (兼),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兼)。2018年3月,任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201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这是百度词条里面的白岩松老师。
没想到,白老师却遭受到了自己从业以来最大的滑铁卢。
在一档面向年轻人的节目《对白》第四季最后一集中,他现场和一位男青年进行一问一答的互动。
男青年的问题是怎么看待当代年轻人“精分”的现象:
『当代年轻人一边在B站上刷着爱国视频感到热血沸腾,另一方面却又在自己的生活中面对生活压力和就业压力感到无能为力。他们一方面为国家的前途感到乐观,但另一方面又对个人的前途感到悲观……』
对于这个话题,白老师选择战略性地声东击西,说得妙语连珠。
在男青年离开舞台之后,他说道:“难道我们现在指望的是房价很低,然后工作到处随便找,然后压力一点都没有,然后只要喜欢的女孩,跟她一追求就OK,不会吧?”
没想到的是,白老师说完那句话之后,现场一片哇然,大片的声音都在说:“会!”
随后,白老师依旧刹不住话匣子,“白氏鸡汤”继续灌着:正因为有一定的难度,然后你够它的时候,痛苦与此有关,幸福可能也与此有关。
说实话,一直以来,他的那些“白氏鸡汤”充满了比喻和抒情,却以客观、理性的面目出现,给人一种权威感。
这里列举两句供大家感受一下,
“一点小风小浪都撑不住,就别想在大海里游泳了”;
“生命原本脆弱,我们只能努力活着,只有活着,理想才有实现的一天。”
这样的话,当然是正确的,在合适的时机,放在新闻的后面,由白老师以一种抑扬顿挫、充满理性的声音说出来,相当有感染力。
接下来,白岩松继续亳无边际的扯着:“在周边国家、大的国家中,中国年轻人买到拥有自己产权的房子是最早的”。
这样的话语一出,又是引发弹幕一片质疑声。
这小段3分钟左右的视频,瞬间占据了B站热搜榜。
视频上面涌现了大批的弹幕,都是在讽刺挖苦白老师的。
大家纷纷用他的那句“不会吧”进行造句,一时之间,全网都是“不会吧”的句子,彻底颠覆了他评论的严肃性。
于是,这一场滑铁卢“事故”,宣布在白岩松和B站年轻人之间,确确实实存在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白岩松根本无法理解现在的青年。
白岩松的“溃败”更具有代表性。
为什么呢?
因为他作为央视最知名的主持人,早年以理性、严肃、“尖锐”著称,代表的是央视,也代表着当时的“主流民意”。
如果要选一位90年代以来主流媒体的“形象代言人”,影响力更为广泛的白岩松,肯定是一个不二人选。
白老师的这些回应,其实就是关于“躺平族”的一些话题:
因为房价太高,干脆不买房,直接租房算了;
996太累,不想为资本家卖命,不要成为资本家赚钱的工具;
压力大,长期没有结果,无论如何都不会成功;
谈恋爱太辛苦花费太贵,干脆不结婚、不生子。
然而,对于要疏解年轻人“躺平”的哀伤的话,白岩松并不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他无法理解人手一块屏幕的年轻人,所以对于这样一个问题,他一度出现了职业生涯罕见的慌乱,那句“这个问题因为我听得非常多了,有时候我也有点矛盾”道出了他自己的迷茫。
甚至,他还有点口吃,每一句话前都用了一个“然后”,结结巴巴,但是最终他却用三个字来表达了自己的困境,“不会吧”——这是惊愕,也是对自己无法理解对象的本能反应。
这个“不会吧”,几乎暗示出两代人沟通的彻底失败,以宣布“老一辈”无法理解今天的年轻人而告终。
躺平,其实是个网络流行词。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自己的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
躺平看似是妥协、放弃,但其实是“向下突破天花板”,选择最无所作为的方式反叛裹挟。
“不买房,不买车,不消费,不恋爱,不结婚”,这其实只是气话。
年轻人选择躺平,就是选择走向边缘,超脱于加班、升职、挣钱、买房的主流路径之外,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环境对个体的规训。
“躺平”的背后并不是真的不奋斗,这只是他们对现状和压力的一种表达,是多元社会发展之下的一种选择,他们需要被倾听、被理解、被引导,他们的奋斗精神并不亚于任何一代。
他们需要的不是斥责,而是“倾听”,以年轻人反响最厉害的“高房价”为例,白岩松那句“难道我们现在指望的是房价很低”,就是典型的房东或者既得利益口吻,完全缺乏对年轻人的善意。
但是,你又能指望白老师什么呢?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扮演的从来就不是一个“倾听者”的角色。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谁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要奋斗?看似另类的生活,或许,只是选择的方式不同罢了。
“躺平青年”其实是思想更独立的一代,他们更喜欢追求自由,95后又比90后更看重自由、独立的精神,而00后更甚。
可是,谁来关心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