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谁当皇帝(安史之乱后谁称王)
“唐朝的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李亨做了皇帝。 李亨(711年2月21日-762年5月16日),即唐肃宗,初名李嗣升,又名李浚、李玙、李绍,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也是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至德元年(756年)至宝应元年(762年)在位。
安史之乱之所以打那么久主要是唐庭决策层的角度,为什么这段历史这帮庙堂的人总是这么昏招不断。我觉得主要是作为皇帝本人从一开始还是低估了这个事情严重性。
唐朝的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李亨做了皇帝。唐肃宗李亨(711年—762年),初名李嗣升、李玙,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不算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唐朝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756年—762年在位。
初封忠王。公元738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李亨。安史之乱起,被玄宗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使,负责平叛。唐玄宗西逃,在马嵬坡为百姓所留,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
早年经历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乙亥,李亨出生在京都长安东宫之别殿,初名李嗣升。其生母元献皇后杨氏出身于弘农杨氏(今属陕西),为关陇地区的名门望族。杨氏曾祖父杨士达在隋代任门下省纳言(宰相),武则天的生母就是杨士达的女儿。
父杨知庆以祖荫为官。就在李亨出生的前一年(710年)八月,其父李隆基与杨氏成婚前几天,李隆基被册立为太子。不久,杨氏怀孕,可是由于此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关系紧张,他担心太平公主会借题发挥,像隋文帝时太子杨勇、唐太宗时太子李承乾一样。
借口太子耽于女色难当大任而行废立。正由于这种原因,李隆基内心焦虑,便让属下秘密弄来一些堕胎药,打算将李亨扼杀于母腹之中,但思来想去,最终没有施行。李亨出生以后,没有能够与生母杨氏生活在一起。
因为杨氏仅是太子姬妾,而太子妃则是后来做了玄宗皇后的王氏。在等级森严的宫廷中,太子妃(正妻)的地位要比其他姬妾优越得多。
此时的太子妃王氏一直没有生育,杨氏自觉班次在王妃之下,不敢独享为人母的喜悦。王氏便把李亨接到自己身边,对他百倍呵护,极为疼爱,“慈甚所生”。李亨两岁时被封为陕王。
玄宗就是靠政变起家,早期又搞死了自己的三儿子。在他手下当太子确实身心俱疲,肃宗几十年下来也是老油条一根,玩小心思的手段不比老子差。只是平叛这种关系李家生死的大事为什么父子两人总是关键的时候拆自己人的台,有时我们感觉像是故意秀低级微操一样。我个人觉得还是不论是肃宗还是玄宗其实一直没有把安史当成事关生死的大事,可能就是按照重要问题处理,玄宗更是如此。所以每次形式稍微好转就马上习惯性搞“平衡”。从叛乱伊始洛阳把高仙芝逼死来看,说唐庭可能对叛军准备不足,没有做好准备还情有可原。但后来两军潼关对峙的时候可以收网的,这边堵着安禄山,河北那边朔方军背后安禄山捅刀子。结果又逼着哥舒翰去送死,叛军由此进入关中。那就说明玄宗本人真的是把这种动摇国本的叛乱当手术刀割肉的事处理了,以为把随随便便瘤子就割掉了,而没有想想这种行为是要霹雳手段,这种你死我活的斗争是要对方断子绝孙,而且时间越长变数越大,会受到其他方面联动影响,越来越掣肘。上述几十年高宗死后的一段时间,李唐皇族和徐敬业也是接连起兵,各地一片风烟,但是武后就是杀鸡用牛刀及时叛乱扫平,相关人员全部处死。玄宗有这个觉悟安史之乱哪会搞到这个地步,到了后期还留下这么多尾大不掉的军阀。
至于肃宗,我觉得稍微不同他老子。他是整个神经蹦的太紧,对于其他势力的崛起太敏感了,由于早年太子位置上的经历加上登上帝位又多少不正底气不足。刚登基不就又碰上自己弟弟永王叛乱。让这种经历的人放权到底真的比徒手杀猪还难。可叹这八年为了平叛上下调动了这么多资源,透支了唐的国力和信用。河西陇右尽丧吐蕃,河北遍地狼烟又实时催生了地方割据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