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圣外王的含义,“内圣外王”是怎么开始阐释儒学的,内圣外王在不同朝代的引申
“内圣外王”是儒家的主要学术思想之一。“内圣”是指君主对国家内部治理调和,也被认为是儒家学生践行自身品格的基础;“外王”是指君主在国内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政策和策略,在个人修行方面,也是儒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思想指导。
“内圣外王”一词源于《庄子杂篇天下》。但是,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解释儒学,因为自宋代以来,随着儒、道、佛的合流和理学的出现,进而“内圣外王”开始阐释儒学。
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思想体现了道德与政治的直接统一。儒家讲道德和政治,认为政治只有以道德为指导,才能有正确的方向。道德只有放到政治中,才能产生普遍的影响。
政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政治家就是处理这种关系的人。政治本来就是阴谋血腥的,恰好与道德品质格格不入。
到了明王阳明,他研究心理学,融合了主客观唯心主义,发展了理学。同时,他在工作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成为典型的“内圣外王”的儒家代表。
王阳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很容易成为“内圣外王”,只要你知道“内圣外王”是怎么一回事。他说,所谓内在神圣的“神圣”,不是外在的道德原则,而是你内在的良知。你内心的良知告诉你的是非,就是你的道德准则,它会根据你良知的指引随时改变:
即良知是《易》,其教义是不断变化的,其周流六是空的,其波动是无常的,其刚柔是易的,不能作为标准。
“内圣”是我们不可遮蔽的良知,而“外王”不是可以用外在标准衡量的“功德”,而是可以不可遮蔽的良知:
下定决心努力工作,像树一样。方其根的芽,还没有干;有茎,但还没有分枝。然后是枝叶,树叶然后是花和果实。种根的时候,培育灌溉就好了。不去想枝,不去想花,不去想真实的想法,不去想何益?但不要忘了修行的功德,怕没有枝叶?
梁启超的说法就是代表,即“内足以修身,外足以治国”。简单来说,就是按照儒家的标准去做好人,做大事。道德修养达到极致,就是“内圣”。当经济成就达到极致时,被称为“洋王”。
这一说法得到了冯友兰,牟宗三,徐远和,熊十力等人的支持,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很多人能发现儒道的不同,并做出更符合庄子原意的解释,比如钱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