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青年上山下乡场景会重现吗?近十年下乡运动高潮透露玄机
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上山下乡运动,成为中国一个时代的烙印,也成为许多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上山下乡的影响是深远的。正如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的分析,上山下乡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纵然有其局限一面,却为后来的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历史总有相似的一面。广东号召30万青年再下乡,引起轰动。
其实,在上山下乡运动50多年之后,中国又多次出现下乡运动的高潮,从商品到资本再到干部和青年,数次的下乡运动都有些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现实考量。
令人关切的是,屡次掀起高潮的下乡运动,将如何改变农村发展的格局,又将怎样推动中国的发展,值得深刻思考和观察。、
01、商品下乡,制造大国的深谋远虑
众所周知,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出口一直是世界第一,外贸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这种格局有利有弊,因为出口一旦遇到波动,将会给实体经济带来大的波动。因此,国家提出,要扩大内需。
农村有广阔的市场,而且消费升级的现实需求很大。这个时候,轰轰烈烈的商品下乡运动开始了。
2007年,家电下乡率先启动,先是从河南、四川、山东三个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试点,并最终推向全国。
家电品种丰富,而且有百分之十三的补贴,市场购买热情高涨。一定程度理解,补贴是国家拿钱,一方面帮企业在国内增加销路,又让农民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到了商品,一举两得。
此后,2009年,汽车下乡也随之启动,不断把中国的大器件推向农村。
虽然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已经告一段落,但商品下乡远没有结束。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表示,在条件符合的地方,加大新能源汽车和绿色智能家电的推广。这也意味着,后续,更多高端商品的下乡运动或将开始。
02、资本下乡:一枚硬币的两面
资本,永远是一个社会发展无法回避的元素。资本是灵敏的,哪有机会,它就去哪儿。农村有市场,有土地,有产品,涌入只需要政策的推动和号召。
国家发展农业,推动农村发展,需要投入,引入工商资本也是题中之义。因为没有资金,很多事都无法落实。虽然每年国家对三农的投资都会增加,但大多用于基础建设、补贴等。
为了加快农村的发展,国家鼓励社会资本到农村进行投资。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便鼓励城市资本下乡发展农业,并首提发展“家庭农场”。
资本下乡不仅代表了资本的利益取向,更与国家大计、乡村振兴的图谱紧密相连。2015年前后,国内工商资本大规模的下乡流转土地,发展相关产业,掀起了资本下乡的热潮。
资本的推动的确带动了农村特别是相关产业的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些地方把农业大棚搞成了“小别墅”,很多违建出现了秀美的农村;有的项目申报后却不经营,只为套取国家补贴;有的项目“富了老板、忘了老乡”,把农户从产业链中“挤”出去,并未真正带动农村。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就表示,完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加强资本下乡引入、使用、退出的全过程监管。
03、干部下乡:全国性开展
农村是我党的重要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无疑印证了农村的重要性。这正是这个原因,我党没有忘记农民,没有忘记农村。
怎样加强与农民的联系,了解农民的需求,真正帮他们解决现实问题?干部下乡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2007年,西藏自治区“万名干部深入基层宣讲十七大精神活动”启动,这一活动主要是访民情,解民困,这也是西藏史上最大规模党政官员下乡活动。
2008年底,重庆市在全市范围启动了大规模的10万市级机关干部“大下访”活动。
2011年,湖北也发起了大规模的干部下乡活动。从省委书记到普通干部,陆续走出办公室,奔赴全省26018个行政村、1062万个农户的家里。
同样是2011年,西部省份青海省共抽调干部1.57万余人深入乡村牧区,紧密围绕宣传强农惠农政策、推动农牧生产、开展调查研究等5项中心任务。这种大走访,在青海一直持续。
2012年2月,河北省15000多名干部将进驻到5010个村。
这些都是缩影。干部下乡热潮也是全国性的,例如,陕西咸阳就发起了“我做一周村官”活动,选派市、县、乡三级近5万名机关干部,深入全市2767个行政村当“村官”。
干部下乡、深入基层是密切干群关系的创新举措,也是增强干部服务群众本领的有效尝试,如果推行下去而又不流于形式,肯定能受到人民欢迎。
今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强调,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这也将进一步推动干部下乡活动。关键的是,如何真正落实,避免作秀和走样。
04、青年下乡:时代的再召唤
到农村去,农村有更大的作为。城市解决不了的问题,农村可能有办法。
近日,广大号召30万青年下乡迅速登上热搜。按照广东的方案,到2025年底将累计组织10万名青年下乡帮扶、联系服务10万名青年返乡实践、培训服务10万名青年提升兴乡技能,力争实现带动1万名青年入县下乡就业、培育支持1万名青年县域创业。
外界议论纷纷。六十年代大兴的青年下乡,数量超过了1000万人。
那么广东大张旗鼓再次推动,会否掀起一次新的高潮?早在此前,不少大学生就开始返乡,有的创业,有的当村官。很多地方更是出台政策,鼓励广大青年加入乡村振兴,推动农村发展。
有观点认为,广东号召青年大规模下乡,除了推动乡村发展步伐,加快推动现代化农村建设外,还在考虑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就业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有的上了大学只能送外卖,这并不是歧视外卖小哥,就业压力确实大。
2023年,全国就将会有1158万应届生毕业,如何安置这些人的工作,显然是个大问题。产业升级,人工智能出现新的进展,更多的企业推动无人化和智能化,就业紧张的趋势可能在未来很长时间不会消失。
农村是一个大天地,也是一个大市场,更是一个大舞台。
如果说六十年前的下乡运动提供了借鉴。那么,后续,可能更多的省份跟进广东,退一步讲,即使不会出现六十年代的大热潮,但越来越多人到农村做产业,服务农村发展将是不争的事实。毕竟,和城市相比,农村还有很多短板,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福利事业,一二三产业在农村的高度融合,就需要很多人才。
而现在,农村人还是想考学来到城市,或许,用不了多少年,人口回流就会出现。这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
05:热潮背后的时代考量
其实,仔细琢磨,每次下乡运动的高潮,都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六十年前是如此,近十多年来也是如此。商品下乡是为了扩大内需,提振消费,保证中国制造业大国走的更远。
资本下乡,是为了加快推动农村产业的突破,推动乡村振兴。
干部下乡,是为了弘扬我党优良传统,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缓解社会矛盾,加快建设和谐社会。
青年下乡,是为了把优秀人才推向农村,再加快农村发展的同时解决社会就业。
现在,一些地方已经在尝试,把这些环节串联到一起。留在4月,济南聚焦城市、农村两大领域,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双十”行动,启动实施“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推行“部门包村、企业联村、干部驻村、人才帮村”,动员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企业团体以及各类...优秀人才加快走到农村,加强基层治理和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行动,有政府,有团体,有企业,有高端人才,还有青年群体,一揽子把这些资源聚集起来。
下乡热潮背后,还是在解决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每一次热潮都有不同的诉求。这或许就是与时代同频吧。因此,不用带着有色眼镜去看青年的这次下乡,未来这一趋势会更明显。
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在每次热潮兴起时,如何更好推动,使之为时代发展服务。例如,如果青年下乡再次涌动,政策又将如何配套。这才是应该早早规划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