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与小人有什么区别?
我们都喜欢君子,我们都痛恨小人。但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
谁人背后无人参,谁人背后不参人,谁又敢说自己是百分百的君子,世上也不太可能有百分百的小人。因此,本文所说的君子和小人,并不是“人”,而是一种品格。无论是君子的品格,还是小人的品格,我们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带有。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只是君子的品格多一些,还是小人的品格多一些而已。
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入世如儒家,还是出世如道家,即便理念不同,但无一例外不将以人为君子而视为文化使命。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之一: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篇》。
“德”就是给予,“土”就是占有。在古代,君子和小人只是指做人的格局,并没有贬义。君子心系天下,而小人指的只是胸无大志的小民,只能把自己的志向放在一亩三分地上,小富即安。
“小富即安”并非贬义,但小富也是“富”,求富则需先占有,占有越多则私欲越多,就可能因私欲而损人。由此,小人的属性逐渐趋于贬义。
《周易·象传》中有句名言,叫做“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君子要以宽厚的认得才能让人与自然相和谐。简单的来说,懂得给予的意义,才能更好的获得,这就是君子。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之二:君子以德,小人以力。
君子以德,小人以力。这句话出自《荀子·富国第十》。
很多人,他们的一切行为始终指向一个目标,那就是“成功”。为此,父母不愿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长大后把一生的意义灌注于“输赢”之中。这就是荀子所说的“力”,虽然以力而搏击人生,也许真的会取得成功,但这条路往往也总是伴随着“缺德”。
君子并非无私的天使,也不是自私的小人。君子也有对自我的预期,也希望获得成功和赞誉。但君子会将“正道”作为行事的初衷,即便用谋,也是为公的阳谋,而非为私的阴谋。阳谋成功,也是君子的成功,获得回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这就是《论语·里仁》里讲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之三:君子如风,小人如草。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
风吹向草,草就会随风倾伏。君子就如同像风一样影响众生,而众生则在风下随波逐流。
如果这风是君子之风,则社会将会一片正气。
如果这风是小人之风,则社会将会一片乌烟瘴气。
小民大多内心无主,而需要强者来为自己做主,因此众生小民也经常被称作“草民”。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之四: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恶。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
人们常认为,君子要“与人为善”,但“美”和“善”还是有区别的。善是一种本能,美是一种格局。
救苦救难施以援手,这是“与人为善”,是一种雪中送碳,是帮助他人获得生存。但并不是“成人之美”。
促成良缘、介绍益友、消除误会、促成合作,这便是“成人之美”,是一种锦上添花,是帮助他人获得美好享受。
“与人为善”的只能算是“好人”,但“君子”除了与人为善,还应该“成人之美”。
成人之美,首先要愿意给予,这又回归到“德”的方面,其次则是对“美”的定义。只有把自己认为美的东西愿意给予出去的胸怀,才能称得上“成人之美”。
小人则正好反之,总是把美的东西尽量留给自己,把丑的东西推给他人。于是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这八个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同样出自《论语·颜渊》。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之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
这句话不太好理解,简单来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或者说,君子形成的是团队,而小人形成的是团伙。
在《论语·卫灵公》有一句话: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这里面表现出君子两个品质:
首先,君子不能唯唯诺诺,应该有自己的主张,但可以严正,但不偏执。
其次,君子应该合群协作,可以结成团队,但并不结党营私。
所以,君子和小人都可能有自己的阵营,但君子阵营出于公心,小人阵营出于私利。
君子不必担心受到非议而刻意离群索居,反倒是小人明明勾搭连环,却刻意表现得大公无私。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之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
人们从来只恨小人天天志得意满,却不知他们夜夜心烦意乱,也就是“长戚戚”。
小人想掩盖他们的“戚戚”,因此才要表演出高人一等的傲慢与骄横。但是什么都能表演,唯独不能表演泰然自若。
因此,《论语·子路》也提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心里干净、无愧无疚,就没有什么好担忧害怕的,无论进入什么情形都可以安然自得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这才是一种自由境界。
但君子也会焦虑,那不是焦虑眼前的得失,而是面对更高的精神追求。
《孟子·离娄下》中有一句话“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意思就是君子可以全然无视每天的得失,但对大道沉浮却有一辈子的忧虑。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之七:君子有礼,小人无礼。
这里的礼并非仅仅指“有礼貌”,而是“敬”与“让”。
“敬”的意思是,对别人始终要高看一眼,不平视,更不鄙视。而这种敬,也并不是指下级对上级的毕恭毕敬,而是对平级、下属,甚至路人的“敬”。
《孟子·离娄下》讲到:敬人者,人恒敬之。这就是君子会受到上中下各阶层人尊敬的原因。
对于“让”来说,则是节制的表现。对别人的让,则是对自己的节制。即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
从排队拥挤时的一步后退,到利益分配不均的率先放弃,“让”意味着对利益的放弃,但却“有舍才有得”。
然而,在后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敬与让发展到了自损自贬的程度,带有明显的表演成分,这就十分丑陋。古代人动不动就自称“奴才、贱妾”,现代人则面对领导唯唯诺诺、阿谀奉承、卑躬屈膝、装腔作势。这就完全走到了“礼”的反面,反而成了“无礼”。越是装作君子,看起来就越像个小人。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之八:君子知耻,小人无耻。
知耻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首先要求人承认失败,其次要因为失败而感到羞愧。
在这个年代,最难的事情莫过于认可他人的优秀,承认自己的失败。
之所以不想承认失败,就是因为不能动摇自己内心的荣辱。总是认为,只要自己不认输,内心的骄傲便不会动摇。所以很多人,当已经面对显而易见的失败,宁肯“认输”也不愿“知耻”,因此而给自己的失败找诸多客观原因和理由,从而避免自己因失败而羞愧。
在《礼记·中庸》中有一句名言:知耻近乎勇。
知耻,是放弃对真相的掩盖,放弃对失败的麻木。这时候,虽然还没有成功,已接近成为英雄。
小人是无耻的,但为什么他们也会感到羞耻?
他们因为自己的贫穷而羞耻,因为自己没车没房而羞耻,因为自己职权地位低人一等而羞耻,因为自己的知识盲区而不得不去请教他人而羞耻,因为别人对自己的私生活窃窃私语而羞耻……小人也有太多太多的羞耻,甚至因此惶惶恐恐、夜不能寐、以泪洗面,甚至从高楼大厦一跃而下。其实,这一切都不值得羞耻。
真正的君子知耻,是耻在自我评价的高低,而不是别人对自己评价的高低;是耻在自己的失信,而不耻于别人的不信;是耻于自己的无能,而不耻于上级的不重用。
诽谤与八卦与羞耻无关,真正的羞耻来自自己的内心,如此才是真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