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有没有大学学生到底是如何学习的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度,这也是我们的文明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
那古人上学累吗?咱们就来考察一下。
汉朝时的中央官学是太学,其教学制度并不是很严格。
没有规定毕业年限,也不注意考勤,上课和学习都比较随意。
但太学非常注重考试,用考试的方法督促学生自主学习。
这一点跟今天西方的大学比较像,学校不重视日常考勤,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考试上见分晓。
汉朝太学的考试是一年一次,也叫岁试。
岁试的考试方式叫设科射策。
考试前,考官将写有考题的竹简根据难易程度分为两科,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一科,然后进行抽签选题。
抽签的方式很有趣,考生任意投射案上的试题竹简,射中哪个就答哪个,有点像今天公园里的套圈游戏。
经过岁试,成绩好的可以授官,成绩不好的勒令退学,成绩一般的就继续留在太学读书。
这么看来,汉朝人读书完全靠自觉,具体累不累要看个人。
到了唐朝,中央官学的模式大体上与汉朝类似,但考试的频率大幅度提高。
唐朝的考试有旬考、月考、季考、岁考等诸多名目。
今天的中学生也有周考、月考、期中期末考、模拟考等,真可谓古风犹存。
另外,唐朝有严格的劝退制度,连续三年考试不合格、在校九年未毕业、旷课太多等情况都会被勒令退学。
考试多,规矩多,所以唐朝学生真心比较累。
也许是太累的缘故,唐朝设立了固定的假期。
每十天休一天的叫旬假,类似今天的周末。
田假和授衣假一次休15天:田假在农历五月,让你回家帮助干农活;授衣假在农历九月,让你回家准备冬季衣物。
田假和授衣假类似今天的寒暑假。
隋唐时建立了科举制,极大加重了古代学生的学业负担。
为了考科举,学生们都是日夜苦读。
所以,唐朝之后的学生上学只能更累。
官学如此,私学也不可能轻松。
私学的师资和平台都比不上官学,所以学生得付出更多的努力。
但是私学没有统一的教学制度标准,各类私塾、书院都是自行安排作息时间,一般天亮即入学,下午放学。
尽管放学比今天早,但放学后的作业很多。
古代科举考试需要熟背经典文献,所以大家放学后得继续背书。
必背的儒家经典十三经,原文和注释加起来有60多万字,这可不是今天背几首古诗和几篇文言文能比的。
明代文人谢肇淛有夜读书不可过子时的名言,子时是现在的晚上11点到次日凌晨1点,说明那个时候读书到凌晨是普遍现象,所以才会有这种劝告。
要说古代上学最累的,还得是清朝的皇子群体。
清代史学家赵翼曾大发感叹: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
清朝皇子6岁即入学,15岁封爵后方可毕业。
每天天不亮就要进宫,比上朝的大臣还要早,因为要比老师早到一个小时温习前一天的内容。
每天的课程也非常繁重。
早上5点就要开始上第一节课,类似今天的外语课,学习满语和蒙古语,有时还要选修一些藏语和维吾尔语。
第二节课是汉文课,类似今天的语文和历史,不但要学儒家经典著作,还要学《史记》《汉书》等官修史书本朝先辈的创业史以及先帝留下的圣训。
这节课时间最长,要从早上7点多到下午3点左右。
最后是体育课,要学骑马和射箭,下午5点才能放学。
每天上学期间除了吃饭时间只能休息两次,每次15分钟。
更为恐怖的是,他们没有周末,没有寒暑假,一年当中只有5天能够休息——春节、端午、中秋、皇帝生日和自己生日。
即便是大年三十那天,也只能提前放学而已。
这种严苛的教学模式使清朝皇帝的文化素养都很高,远高于明朝皇帝。
所以,别以为生在皇家就能一辈子吃喝玩乐,在清朝当皇子可没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