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三颜四什么意思?
“曾三颜四,禹寸陶分”是清代文学家郑板桥写的一副对联。虽然只有短短八个字,但其中却蕴藏了四个典故故事。“曾三颜四”的意思是提醒人们要多反省修身,注意道德伦理;“禹寸陶分”则是鼓励人们要勤奋学习,有所追求。如果不了解这其中提到的典故,恐怕是没办法从这八个字中体会到这样的含义的。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曾三颜四,禹寸陶分”的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学习下吧。
有一幅极精彩的对联,上联:曾三颜四;下联:禹寸陶分。此联不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关键是其所讲述的内容和表达的内涵。区区八个字,讲了四位历史名人以及四个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代表性典故,一字一人,一字一典故。真可谓炼字纯青,佳联上品;内涵深刻,哲理人生。
“曾三”,指的是曾子和他的“吾日三省吾身”:曾子,名参,春秋战国之交鲁国人,为夏禹的后代。曾子是孔子早期的弟子,其上承孔子之道,下开思孟学派。曾子参与了《论语》的编写,并著有《大学》、《孝经》等书,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及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了中国文化两千多年,被后世尊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复圣颜回、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
《论语·学而》记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替人家谋划的事有没有做到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诚心诚意呢?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有没有做到时时温习巩固呢?”
“颜四”,指的是颜回和他的“问仁四勿”:颜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颜回十四岁拜师孔子,为孔子最得意门生,其甘于贫困而乐于好学的品质深受孔子之赞誉。颜回一生没有任官,大多追随孔子奔走六国,也没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儒家经典中,其思想观点与孔子基本一致,后世尊为“复圣”。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回问孔子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按礼的要求去做就是仁。一旦做到这些,天下的一切也就归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本人,难道还要求于别人吗?”颜回又说:“请问践行仁的要求。”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要看,不合乎礼的不要听,不合乎礼的不要说,不合乎礼的不要做。”颜回说:“我虽愚笨,也要按照您的话去践行。”
“禹寸”,指的是大禹和他做事的时间观念:大禹,为夏后氏首领。相传,因大禹治水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为夏朝的开国君主,与上古时代的尧、舜齐名。大禹最卓著的功绩是治水和划定九州。
《淮南子·原道训》记载:“夫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日月不停地流转,时间不会去迁就人。所以圣贤之人不会看重直径尺长的玉璧,而是珍重一寸光阴,因为时间难得而易失。大禹为了追随时间,鞋子掉了也不拾取,头巾挂落了也不顾,他不是和谁争先恐后,而是为了赢得时机。
“陶分”,指的是陶侃和他的“当惜分阴”:陶侃,东晋名将,征西大将军。他出身寒微,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南朝著名诗人陶渊明为其曾孙。
《晋书·陶侃传》记载,陶侃常语人曰:“民生在勤。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凡俗,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真自弃也。”人民的生计在于勤劳。像大禹这样的圣人,都珍惜一寸光阴;至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更应该珍惜一分光阴,怎可以安逸优游?生时对社会没贡献,死后默默无闻,那就是自暴自弃啊。
“曾三颜四,禹寸陶分”所表达出来的是恪守仁礼,敬畏光阴的人生哲思,不失为做人做事之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