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死的人为什么是笑脸(被冻死的人为什么会面带微笑)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统计,入冬以来,全国平均气温为零下4.4℃,较常年同期气温的零下3.8℃偏低0.6℃,为2000年以来的第六冷。
也希望在如此的寒冬,大家不要醉酒出门,容易冻死,据媒体报道,每年俄罗斯都有4.2万人因为喝醉被冻死。
那被冻死会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人在冻死前会反常脱衣呢?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人在冻死前,是什么样的感觉。
人冻死时是怎样的过程
人和哺乳动物具有比较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 即使在较大的气温摆动之下, 仍能调节和保持体温相对稳定, 并保证机体及其局部不受伤害。
这个温度为37C左右,在体温调节中枢(视丘下部)的作用下,体内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但人及动物对温度变化的适应力是有限度的, 当环境温度剧烈变化, 或适应力有明显改变时, 机体就可能遭受损害。
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 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 首先表现在体温的下降。
当体温降至36 ◦C左右时,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 人的大脑会出现兴奋状态,机体进行有效调节, 你会感觉到喘息、呼吸和心率加快,躁动不安。
当体温降至34 ◦C 左右时, 由于机体的代谢和气体交换率的下降而发生组织非缺氧血症的氧饥饿,使大脑皮层被抑制,你会慢慢进入到兴奋减弱期,意识进入朦胧状。
当体温降至31 ◦C 时, 你会发现自己的呼吸、心率减慢, 自己已经感觉不到痛觉刺激。
当体温降至20 ◦C 时, 由于天气引起的冻僵多为缓慢型冻僵, 机体体温逐渐降低, 各系统功能处于抑制状态, ,你会感觉到自己的呼吸、脉搏变得非常微弱, 血压下降, 反射消失。
这个时候你的反应会变得迟钝、甚至幻觉、开始变得特别想要睡,这就意味着你已经开始陷入昏迷,最后你的瞳孔会散大,出现假死。
这时若直肠温度在20 ◦C 以上才有可能复苏. 你的耳轮、耳垂、鼻尖、手指、小腿、脚跟、趾背等处会长冻疮。
人一般在冻死前都会经历这几个阶段,它们彼此之间是相互连接、而不是截然分开。
你在冻死前,体温中枢中的冷觉中枢被麻痹,冷觉消失,全身呈麻痹状态,体温虽然在逐渐下降,但温觉中枢则处在相对兴奋的状态中。
因此,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使体温中枢的散热中枢兴奋,而导致周围血管扩张,这时候你的肢体运动靠肌肉收缩运动释放热量抵御严寒,身体无力时会很冷因为血液正在从四肢回流躯干保护内脏。
由于血管突然扩张,当四肢冻的麻木时血液会迅速回流四肢,内脏处于缺血状态身体示警,从而使处于低温环境中的你会产生一种与实际不相符合的热感觉。
这个时候如果你出现发热现象后仍有一定的活动能力,于是就会因发热难忍,你会开始边走边脱帽,解开衣裤钮扣,脱去衣裤鞋袜,甚至脱得一丝不挂。
因为非常温暖,你的脸上会无意识地浮现出满意的微笑,直到死亡。
这就是冻死的整个过程,这不是精神错乱后出现的行为,而是在大脑皮层功能低下,意识处在朦胧状态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本能性的保护措施。
按理这时的体温应该是升高的,但实际上发热前的机体温度较低,机体又处在高度衰竭状态中,通过发热增加了机体热能的消耗,加速了中枢神经的衰竭。
所以,发热现象过后体温急骤下降,直至中枢神经完全麻痹而死亡。
很多喝醉酒的或者失足掉落冰水的,过程往往会更加简略,由于多量的乙醇或酒类饮料引起中枢神经兴奋,使皮肤血管扩张,心跳加快,促进体温迅速扩散。
机体在极短的时间内大量热能丧失,调节机能来不及 发挥作用,则由于全身性的剧烈寒冷刺激,引起休克而死亡。
这也是为什么喝醉后,在大冷天非常容易冻死的原因。
低温对人体的影响
在现在的社会,如果不是酗酒或者失足,一般来说很难危及生命,但是低温环境下,最好还是不要经常在户外走动,或者为了风度不要温度。
正如我刚刚所说的,正常的人体,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等调节着产热与散热,保持着体温的相对稳定。但这种调节是有限度的,当环境温度足够低,持续时间足够长,损伤就难以避免了。
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冻疮,也叫“非冻结性冷伤”,也就是说,这种冷伤是由冰点以上10℃以下的低温造成的。冻疮虽然可怕,但终究能够自愈。
而那种由冰点以下的长时间低温造成的“冻结性冷伤”,可就要比冻疮这种非冻结性冷伤恐怖得多了,冻伤组织会发生坏死和脱落,甚至危及生命。
如果遭遇这种情况,这时既不能烤火,也不能用雪或冰水去搓,这种揉搓反而会加重组织损伤,首先,迅速移除湿紧的衣服鞋帽。
而后,将冻僵部位置于40℃的恒温水中(超过42℃会加重组织损害),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
除此之外,寒冷不仅可以直接给人体造成冻僵和冻伤的损害, 而且可间接诱发疾病,对孕妇及胎儿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在冬季居民死亡会增加的原因。
尤其是老年人,因为老年人多基础病,而且体力渐衰和活动能力减弱, 因而代谢功能降低, 产热相对减少, 以致在低温环境或接触寒冷后, 很容易发生寒颤, 出现低体温状态,或者诱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