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在历史上的真实结局如何?究竟是怎么死的?
魏延在历史上的真实结局如何?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比之演义,魏延之死少了一分戏剧性,多了一分现实。
蹊跷的会议
诸葛亮去世前,找来杨仪、费祎、姜维,安排退军事宜: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服从,你们就先自行撤退。
诸葛亮的这次会议安排,非常蹊跷。
魏延,当时既是征西大将军,假节,也是丞相府的前军师,无论在军队还是在丞相府,都是位置仅次于诸葛亮二号人物。
魏延当时为前部,“出亮营十里”,快马加鞭,很快就能到达。
而诸葛亮之死系积劳成疾,并非突然死亡,完全有时间把魏延叫来再安排。
可是,如此大事,为何要让魏延缺席呢?
再者,对魏延断后的安排,诸葛亮把魏延叫来当面说清楚不好吗?为何要说魏延不服从就自行撤退呢?
这一切,说明了当时魏延的尴尬处境。
尴尬的魏延
当时的魏延,有4重尴尬的身份。
1、公认,却不能如意的“接班人”。
在朝廷体系,魏延已是征西大将军、假节,其军中地位远高于诸葛亮之外的所有人。
在丞相府体系(由于大小事务归诸葛亮决断,丞相府是蜀汉事实上的权力中心),魏延也是前军师,位在长史杨仪、司马费祎之前。
加之其资历、战功,“冀时望必当以代亮”,被一致认为是诸葛亮的接班人。
不过,诸葛亮对接班人却另有安排。
诸葛亮曾秘表后主:臣若不幸,后世宜付琬。(《三国志.蒋琬传》)
当时,蒋琬为丞相府留府长史,也就是在丞相外出期间,代丞相处置大小事务的职务。
诸葛亮不仅是北伐的领导者,更是国家军政事务的总负责人,他以蒋琬留守,就是希望蜀汉军政能实现平稳过度。
以文制武,平稳过度,是诸葛亮的计划。
公认,却不能如意接班的人物,其处境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是微妙的。
2、诸葛亮的质疑者。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子午谷之争”。
事实上,这种争执不止一次。
每次出征,魏延都“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每次都是如此!
由于诸葛亮不采纳,魏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诸葛亮在世时,魏延只能发牢骚,诸葛亮去世,又如何保证魏延听其遗命呢?
3、无人能压制的魏延。
魏延勇猛过人,素得士心,性格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只有杨仪和他顶一顶。
而杨仪,只不过是依仗诸葛亮而已。
诸葛亮死后,曾经拔刀要杀杨仪的魏延,只怕会毫不犹豫的再次拔刀!
因此,如果诸葛亮不以魏延接班,那么,也无人能压制住魏延!
4、尴尬的位置。
魏延,此时为先锋,距离魏军最近。
先锋,在撤退时,天然就变成了“断后者”。
因此,诸葛亮等人可以绕开魏延安排部署,而魏延也只能“断后”。
诸葛亮原意
魏延有主见,对诸葛亮部署并不心服,而其资历、地位又远高于军中其他人。
魏延如果参与撤军事宜安排,诸葛亮既不能保证魏延一定会在其身后执行,更不能保证有任何人可以压制住他。
因此,诸葛亮不让魏延待在大军,直接以先锋执行撤退任务即可。
只要大军撤退,魏延孤军也就只有乖乖撤退了。
其他事情,等回到成都,再统一安排。
如此安排,可以看出,至少诸葛亮认为:魏延绝对不会投靠魏军!
魏延的主见
魏延,确实有主见。
费祎去通知时,魏延果然提出反对意见。
丞相去世,我还在呀!让丞相府的人安排丞相后事,我自率军继续击贼!再说了,我怎么可能给杨仪断后?
还是老问题:有主见+无人能压制。
魏延的决定是:以自己的声望、地位,号令军队,留下继续作战!
他要求费祎与他联名发信,告诸将:留下!
费祎只好采取拖延战术:杨仪是个文官,不知兵。我去和他说一下,他“必不违命”!
魏延答应了。
魏延,在这种问题上还是幼稚了!
武装行动
费祎一走,魏延就后悔了,马上派人去追,可惜没有追上。
随后,魏延发现:费祎回去后,杨仪等人依然在按照诸葛亮的计划,部署退军。
诸葛亮企图“自退去”,胁迫魏延退军。
魏延决定采取行动,自己堵住路,杀杨仪,控制军队。
其实,你魏延要夺军队,凭本事,理论也好,甚至动手杀杨仪也好,没问题!但擅自放弃断后任务,甚至断掉兄弟部队的退路,陷蜀汉大军为进退两难之地,这个动作实在太过!
于是,魏延抢先行动,先撤走,并烧掉了栈道,断杨仪退路。
于是,杨仪、魏延,各自上表后主,说对方造反了。
但是,后主身边的董允、蒋琬都认为杨仪没问题,问题在魏延。
军散
随后,杨仪翻山赶了过来,魏延又率军前去攻击。
王平大呼:丞相尸骨未寒,你们就敢作这样的事情吗?
确实,你们高层权力搞来搞去没问题,但你现在发兵攻打蜀军兄弟,是什么意思?
众人知魏延没道理,遂散去。
冤杀
魏延只得带着自己的几个儿子向汉中逃跑。
注意,是向汉中逃跑!
显然,魏延至死没有作叛国的打算!
可是,杨仪不打算放过魏延,派马岱追击,斩杀了魏延。
魏延,是典型的专业人才:长于军事,短于政治。
凭借其军事才能,他成为征西大将军、假节。甚至一度被公认是诸葛亮的接班人。
可是,在政治问题上,他可谓幼稚了。
魏延与诸葛亮的分歧,是军事路线之争,是纯粹的专业问题。
可是,他不善隐藏情绪,多发牢骚,使诸葛亮有难制之感,对其防备。
位高权重、声望高,却不能成为接班人,魏延的处境已经非常危险。
诸葛亮死后,无论是出于继续对魏作战的专业考虑也好,出于和杨仪的私人恩怨也好,魏延都不是毫无道理。
可是,他在斗争中,居然率军烧栈道,断绝兄弟部队后路,甚至攻打兄弟部队!
这么大的动作,不是找死吗?
从将才的角度看,魏延的死,可惜了。
可是,从他的政治素养看,魏延之死,又怨不得别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