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见深与万贵妃的爱情,让她成为最卑微的牺牲品-记孝穆纪太后
众所周知,明宪宗朱见深对万贵妃一往情深,在精神上对她十分依赖,甚至没有万贵妃,自己都不能独活。然而在这两人爱情故事的背后,明孝宗的生母纪氏却成了最卑微的牺牲品。
尽管《明史》中对她的记载颇为戏剧化,有很多不合常理之处。然而我们通过史料探寻真相,却发现这位纪氏的命运并没有比正史记载好上多少。朱见深的薄情寡义、万贵妃的骄横跋扈,共同造就了纪氏的悲苦命运。
明孝宗的生母纪氏是广西贺县人,出身于瑶族土司家族,传说其本名是李唐妹,在成化年间大藤峡之战中,被明军俘虏,送入皇宫。因纪氏聪慧,能识文断字,所以成为了一名女官,负责看守内库。
当时万贵妃专宠,六宫希得进御,可是这并不妨碍朱见深主动去拈花惹草。后宫嫔妃虽然惧怕万贵妃,却也不敢因此拒绝皇帝。
成化五年的一天,朱见深路过内库,看见一位姓纪的女官谈吐不凡,于是将她召幸。不久纪氏就发现自己怀孕了。
《明史》对这段事迹的记载颇为戏剧化:“由于万贵妃善妒,所以后宫怀孕的嫔妃都被万贵妃堕胎,悼恭太子朱祐极也被万贵妃所害。在纪氏怀孕后,万贵妃想迫害纪氏,派出的婢女称纪氏没有怀孕,只是生病,于是谪居安乐堂。”
这段堪比宫斗剧的情节,其实是来自于尹直的《謇斋琐缀录》。尹直是景泰五年进士,成化年间历任翰林学士、兵部尚书。此书记载了很多明代掌故,逸事趣闻,相对来说比较可信。然而在此书中记载的故事却与《明史》版本在细节上有很大的不同。
初,皇妣纪氏得幸有娠,万贵妃既觉,恚而苦楚之。上令托病出之安乐堂,以痞报,而属门官照管。既诞皇子,密令内侍近臣谨护视之。
万贵妃恼怒于纪氏怀孕,皇帝朱见深把纪氏母子藏了起来。从头到尾,朱见深对纪氏母子的存在是非常清楚的,然而朱见深此时已经有了太子朱祐极,一个宫女所生的庶子并不值得他上心。
纪氏和儿子就这样在安乐堂中度过了7年,无论是朱见深还是万贵妃都不想看到这对母子。此时,年幼的小皇子还浑然不知,自己会是大明朝下一任皇帝。
明孝宗朱祐樘
成化十一年,一场火灾改变了纪氏母子的命运。
此时太子朱祐极早已夭折,而遗忘在安乐堂的小皇子已是朱见深唯一一个儿子,却连名字都没有。乾清门突遭大火,朱见深认为这是上天对自己的警示。
因此,朱见深决定把小皇子接出来,起名为朱祐樘,并送进昭德宫,交由万贵妃抚养。
纪氏被冷落多年,如今儿子成了准太子,但她并没有享受到母以子贵的待遇。儿子被接出安乐堂以后,纪氏并没有跟着一起走出西内,也没有被册封为正式的嫔妃,仍然还是宫女的身份。对于朱见深和万贵妃来说,纪氏只是一个身份卑微的女人,不配成为太子的母亲。
然而这种去母留子的做法,还是引发了朝臣的异议。当时朝中早已对万贵妃骄纵十分不满,大学士商辂更是直接向皇帝挑明,不让小皇子去探望生母,实在有违人情,引起外界流言纷纷。
此时,纪氏已经病入膏肓了,朱见深同意了让皇子去探望纪氏。不久,纪氏就病逝了。
朱见深虽然对纪氏没多少感情,但毕竟是皇子生母。为了平息物议,他追封纪氏为淑妃,谥“恭恪庄僖”,辍朝三日,葬于北京西山。
关于纪氏之死,史书众说纷纭,《明史》认为纪氏是被万贵妃所害。但是在孝宗年间成书的《明宪宗实录》中,虽然对万贵妃颇有微词,却没有提到她害死纪氏一事。
而且当时纪氏幽居于安乐堂,病情已经沉疴到了满朝皆知的地步,大学士商辂就在奏议中先后提到过纪氏病重这一事实:
但外间皆谓,皇子之母因病另居,久不得见,揆之人情事体诚为未顺。伏望皇上勅令就近居住,皇子仍烦贵妃抚育,俾朝夕之间便于接见,庶得以遂母子之至情,惬众人之公论,不胜幸甚。
臣等闻皇子之母病已沉重,若有不讳,一应礼节须宜从厚,仍乞即命司礼监官奉侍皇子过宫问视,及制衰服行礼。
可见朝臣对皇子生母纪氏的病情是非常关注的。我们也可以推测出这样一种可能:
由于纪氏已经病重,无法再照顾小皇子,也不会对万贵妃造成威胁,所以朱见深才会把自己当时唯一一个儿子接入宫中。
在纪淑妃去世五个月后,儿子正式被册立为太子。虽然朱见深晚年在万贵妃的鼓动下曾想过废太子,但是因泰山地震,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成化二十二年,万贵妃突然猝死,朱见深哀叹自己命不久矣。半年后,朱见深驾崩,享年41岁。太子朱祐樘登基,追封生母纪氏为孝穆纯皇后,与先帝合葬于茂陵。
明宪宗朱见深
结语
不可否认的是,朱见深对万贵妃的感情是很真挚的,在万贵妃去世后半年,朱见深就随她而去。然而对于纪氏母子来说,这无疑是个灾难。
更为讽刺的是,朱见深一生共有14子6女,但是在诸子女生母中,只有孝宗的生母纪氏命运最为悲苦,生前没有得到任何册封,还要眼睁睁地看着儿子被抢走,送给另一个女人。
然而她的儿子从未忘记这个生养了自己的母亲,在纪淑妃去世11年后,太子朱祐樘登基,追封生母为皇后,纪氏也由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瑶族皇后。